中青在线:
2009年12月11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青青校园

90后大学生闪不开“亲情恐怖袭击”

都说如今年轻人不独立,其实是父母过分依赖孩子
实习生 温爽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12-11    [打印] [关闭]

    

    制图:李鹄

    “北京天气很好,没下雪。”

    “已经吃过饭了,食堂解决。”

    “我挺好的,没感冒。哎呀,怎么又这么多的问题啊,没时间跟你说了,我现在要去上课了。”

    挂掉母亲的长途电话之后,王一婷叹了一口气,赶紧跑向教学楼。

    这是王一婷每天晚饭后例行公事的电话应答,虽然已经是首都一名牌大学大二的学生,但是她每天仍然要向远在浙江的妈妈汇报生活情况、学习状态甚至天气预报。让她最郁闷的是,妈妈打电话一定要打到她接听为止,“我已经是成年人了,住校又不是一两天。但是爸妈就是放不开,一天得不到我的消息就如坐针毡。真是无语。”

    和王一婷一样,很多大学生每天都要遭遇父母的亲情“袭击”,虽然能深深体会到其中的浓浓爱意,但有时候还是感觉这份爱让他们哭笑不得,甚至喘不过气。

    爸妈的关爱太“沉重”

    把那几十公斤的包裹重重地丢在宿舍的地面上,瘦弱的郭杰觉得自己快要虚脱了,可她顾不得休息就向外飞奔,因为“再晚点儿,就迟到了”。

    郭杰是浙江某高校大三的学生。几天前,听说寒潮要一路南下,远在山东的爸妈立即打来电话:先是让郭杰记得多加衣服,别感冒了,接着叮嘱她赶紧去买一件厚外套,最后终于演变成了爸妈把家里的棉服寄到学校。尽管郭杰再三解释宁波的气温不低,用不着穿厚棉服,但是爸妈一句“你不用管了,过两天就给你寄到”让郭杰没有任何“反抗”的余地。

    郭杰接到快递电话的时候是下午6点,正准备去上晚上的课。电话让她慌了手脚:“爸妈还是按大一时的地址给我邮的包裹,可我早就不住在原先的校区了!”郭杰先跑了半个校区赶到收发室,再痛苦地拎着重量让她“崩溃”的包裹又走回宿舍。

    下课回宿舍,郭杰打开包裹,吃了一惊:里面不仅有厚棉服,还夹带了十几个石榴、一袋子苹果乃至6连包的牛奶!郭杰还在愣神,爸妈的电话就打了过来:“石榴和苹果都是从咱家的树上摘的,自己家的水果比外头卖的好吃。你早晨要记着吃早点,每天喝一袋牛奶……”郭杰本来有一肚子怨气想向爸妈发泄,但是听见妈妈这一番唠叨,她突然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周五,郭杰给自己制订了一份周末复习计划,为了迎接下周一门课的期中考试,她打算好好磨磨枪。然而,爸妈的电话打乱了她的计划——周末妈妈要来学校,车票都买好了。

    “我哪里想到那个包裹只是一个‘引子’呢!”郭杰无奈地说。

    结果,郭杰的整个周末都陪了妈妈,吃饭、逛街、采购,妈妈几乎把郭杰需要的生活用品都买了一件,还“不顾劝阻”到郭杰的宿舍帮忙打扫卫生。送走“心满意足”的妈妈,郭杰才想起自己的复习计划泡汤了。

    “爸妈的关爱让我感觉太‘沉重’了,有时自己觉得被压得喘不过气。”郭杰一脸无奈。

    “我妈怎么就学会上网聊天了呢?”

    “早知道会是这样,当初怎么都不会教他们上网聊天的!”南开大学的王绎后悔不迭。

    王绎的爸妈都已年逾半百,原先不会用电脑,更不会上网。去年暑假,看到王绎和外省市的同学用视频聊天,爸妈动了心。王绎也乐得让父母跟上时代潮流,手把手地教了一星期。

    不过,让王绎万万没想到的是自己成了“受害者”,他从此“不得安宁”。

    王绎回到学校只要上网,就一定会收到来自爸妈的视频通话请求。“连接上视频通话,我这一晚上就别想干别的了。”王绎叹着气说,“从衣食住行到学习考试,爸妈都要一一过问,我都是20多岁的男人了,他们问来问去的怎么也不烦呢?不过,我是孝子,他们就是想像以前那样能天天都看见我呗……”

    除了视频聊天,父母“黏糊”孩子最通常的做法还是“电话骚扰”。

    孙新皓是天津财经大学大四的学生,正忙着实习和找工作,现在,每天实习下班之后都必然会接到爸妈的电话。如果电话找不到儿子,爸妈就会动用短信工具。孙新皓说:“有一次,在实习单位开会,手机关了静音,散会之后看到手机上竟然有4个未接电话和9条同样的短信,都是来自妈妈的,目的就一个——问我今天是不是回家吃饭。后来这事让同学知道了,几个朋友天天拿我开玩笑说‘皓啊,你妈又喊你回家吃饭了?’”

    面对亲情来袭,既感动又害怕

    王华是北京某高校大三的学生,上大学后的不少周末她都要“接待”从内蒙古赶来北京“看病”的妈妈。

    然而,王华在火车站总是能看到一个拎着大包小包还“健步如飞”的母亲,丝毫看不出妈妈是来“看病”的。“我要接过来妈妈的行李,她说自己可以提;我要帮她去医院排队挂号,她说自己可以去。我就想不明白,自个儿都可以干,还叫我一起来干啥?”

    慢慢地,王华发现,“看病”已经成了妈妈来北京最不重要的事情,有些时候就是到医院领几包药片而已。除了“看病”,妈妈还会常来北京“出差”、“办事”。但是,往往整个周末,妈妈只有半天在“办事”,剩下的时间全都和自己在一起逛商店、买衣服,这些都成了妈妈来北京“看病”和“出差”的“附带工作”。

    和王华一样,谢昀对于这样的“亲情来袭”,也是“既感动又害怕”。

    谢昀在学校里算是个风云人物,是班里的团支书又是社团的主席,在同学中间总是一副“老大”的形象,不过她苦心经营的“光辉伟岸”形象全毁在了妈妈的一个电话上。

    那一天,谢昀和社团的同学连夜赶一个活动策划,谢昀的电话响了,接起电话,一上来就听见妈妈关切的语气:“宝宝,晚上怎么没上网啊?是不是不舒服了?”

    本来就不大的办公室晚上很安静,这句话让所有同学都听见了,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到谢昀身上,一个个惊异的眼神让谢昀的脸“唰”地一下就红了。

    都说独生子女依赖父母其实父母更依赖孩子

    得知自己每天嘘寒问暖的电话、短信渐渐变成孩子的一种负担和压力时,一些父母也很诧异。

    “我每天给儿子打电话是因为我每天都在想他啊!我想知道他的城市降温了没有,有没有吃饭,是不是像原先在爸爸妈妈身边一样衣食无忧……”王萍的儿子在离家数百公里的城市读大二,说这几句话的时候,年过半百的她眼睛有点湿润,“家长是永远离不开孩子的,因为孩子是爸妈的希望,家长要是能离开孩子,那不就是绝望了吗?”

    用王萍的话来说,前18年“全家围着一个孩子转”,王萍和丈夫都是一心扑在儿子的身上。自从儿子远走他乡去读大学,她就觉得自己“生活的重心都失去了”。王萍承认,从某种程度上说她对儿子的依赖已经超过了儿子对自己的依赖。

    家在天津的宁淑华平时爱上网,有一天她在网络上看见了这样一段文字:“我妈妈22岁生下我,以前的19年,妈妈每天都能看到我,现在我19岁了,已经半年没有回家看妈妈。而妈妈41岁了。我想,妈妈如果可以活100岁,那么,妈妈还可以活59年,那我如果再这样半年回家看她一次,我这一生,妈妈这一生,就只有118次机会见面了。”看完这段话,宁淑华的第一反应就是赶紧抓起电话,让大二女儿回家来过周末。

    一位今年9月刚刚把儿子送去外地读大学的爸爸说出了众多爸妈的心里话:“我们这样拼命地生活为着什么?是孩子!我们时刻关心的是谁?是孩子!我们时刻牵挂着的是谁?是孩子!我们的希望在哪儿?都在孩子的身上啊……我们怎么可能不依赖孩子呢?”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