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9年12月12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要闻

中国青年该怎样关注气候变化

———专访“中国气候谈判大使”于庆泰
本报特派记者 王尧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12-12    [打印] [关闭]
    远离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会场的中国青年,该怎样关注气候变化?该怎样关注在哥本哈根举行的气候谈判会?

    今天,中国政府代表团副团长于庆泰接受了中国青年报记者的专访。他的官方身份还是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被称为“中国气候谈判大使”。

    截至今天,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已经开了5天。今天午间,于庆泰坐在中国新闻发布厅一角,用略带沙哑的声音说:“我和会议现场的中国青年交流过,我希望更多的中国青年关注气候谈判,这是大事,对国家、对个人都有直接影响。但是,更希望大家用‘历史的、全面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如果孤立看,就会有偏差。”

    于庆泰解释说:“为什么要历史地看?我任职两年来,深切感觉到,不能总听漂亮话。国际协议规定,世界各国要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但是对气候变化这个问题,要追根溯源,是谁造成了80%的排放?是发达国家。他们把我们人类的排放空间都占了,要腾出来。发达国家的人口只占人类的10%,却占有了80%的排放空间,这是不公平的。”

    于庆泰1956年出生,自2007年开始担任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这一年,外交部成立应对气候变化办公室,他是第一任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此前,他曾在中国驻非洲、亚洲多个国家的大使馆任职,也曾在外交部亚非司、国际司、非洲司等多个部门和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工作过。

    于庆泰说:“国内一些年轻人可能听到减排的‘三可原则’,也就是气候问题谈判专家口中的MRV——可测量(Measureable)、可报告(Reportable)、可检验(Verifiable),觉得很好,美国这么做了,中国也该这么做,放到台面上,似乎很公平。但是,请注意,这混淆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别,没有分清谁是气候变化问题的制造者和受害者。”

    中国政府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是,中国承诺自己减排,不需国际社会的“三可原则”;发达国家出了钱和技术的减排项目,可以适用可测量、可报告、可检验。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期间,中国青年在网上发表了各种言论。在最新流行的“微博”上,哥本哈根大会是最热的话题之一。

    于庆泰说:“大家关注是好事。国内年轻人和民众在网上有些不同观点,很正常;对于一个有13亿人口的国家,在气候变化的议题上,有不同声音,可以理解。我们在外谈判承诺减排,首先是为中国自身利益,不是大公无私;其次是要承担全人类的责任。”

    于庆泰说:“我希望国内年轻人在消费方式上多考虑一点气候变化——买小排量车;购买电视冰箱时,考虑一些能效,买节能的;更多坐公交车。”

    他说:“我就是这么做的。搬家换电器时,第一考虑的就是能效。在北京,我会开车,但上班不开车,坐一段公交,然后再走3公里到外交部。这是我的个人习惯,也是一种锻炼。”

    “中国人讲‘积少成多’,越来越多中国老百姓的环保意识在增强,13亿人的行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巨大的。”于庆泰说。

    本报哥本哈根12月11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