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9年12月17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青年话题

脸谱化的浙商在为市场受过

禾刀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12-17    [打印] [关闭]
    在很多人,尤其是缺钱缺房的人眼里,买房就是为了自住,炒房、囤房的人太可恶,是他们把房价抬起来了。对此,北京浙江企业商会副会长陈俊认为,“浙江商人也好,温州商人也好,他们的投资行为,绝没达到能左右城市房价的地步,房价一路攀升的原因很复杂,假如把所有的原因归于浙江人,那太冤枉了,我们成了替罪羊。”(《中国青年报》12月16日)

    那些骂浙江炒房团的人,其实是在骂高房价。浙江炒房团到底有没有能力左右城市房价,应不应该因为高房价受到谴责,这首先是一个道德层面的问题。商业道德当然很重要,但商业道德的建立,离不开健全法制的护佑,否则,商业道德只会沦为各取所需,变相向他人倾泄语言暴力的道德权杖。有一点似乎无甚疑问,那便是,浙江炒房团尽管十分引人关注,但并非借助违法渠道获取不义之财。

    对于浙江商人手中到底有多少闲钱?官方渠道欠缺具体评估数据,民间说法更是不一。不过,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已完成原始积累的浙商,不乏家底殷实者,更不乏超强的融资能力。浙江炒房团之所以能够在全国形成一个比较固定的概念,不可能每次都像媒体勾勒的那样,总是从肩上的背包里倒出一堆现钞。那么,浙商用于炒房的钱到底从哪里来?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随着山西煤窑的整治收编,民资逐渐被挤出。而全国工商联公布的《中国私营经济年鉴(2006年6月~2008年6月)》也显示,从2006年至2008年这两年间的情况看,全国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势头开始放缓。

    放缓至少包含两层含意,一是民企发展壮大后,过去的发展空间不能满足他们的发展需要;二是民企资金被迫从一些行业退出。然而,就像陈俊所说的那样,退出的资金必然要寻找出路,既然缺乏长线投资渠道,那么无以计数完成原始积累的商人难免会将眼睛投向民生行业。加之,不少地方出于土地财政的暧昧,对这样的投资商表面排斥实际欢迎,于是炒作之风愈演愈烈。

    其实不仅商品房市场,包括对山西小煤窑的趋之若鹜,乃至最近的大蒜、干辣椒价格暴涨的市场异动,几乎总能见到浙商的身影。也几乎每一次价格暴涨后,浙江商人总会“收获”海量质疑乃至近乎公开的谩骂。

    倒不是有意为浙江炒房团唱赞歌,而是在一个致力于法治的社会里,与其将无谓的愤怒倾泄于那些投资商,倒不如静下心来好好反思一下,我们的市场监管制度到底是否足够缜密?社会闲资是否能够得到很好的疏解?那些消化渠道是否真的就能促进社会尤其民生的进步?这远比骂几声炒房团出几口恶气有用得多。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