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9年12月18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教育·科学

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突破旧有模式

谢湘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12-18    [打印] [关闭]
    在2009年即将和我们挥手说再见的时候,华南理工大学几位尚在校园里的大三、大四学生,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世界顶尖级的科技期刊——《自然》发表了论文。消息传来,让诸多正苦恼于、纠结于“钱学森之问”无解的人士顿时喜上眉梢,似乎已经找到了一种有力的证明回答钱老的追问——我们现有的大学教育完全可以、甚至已经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人才。

    如果有人这样理解,我认为这是对那几位少年英才的误读,更是对华南理工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误读。

    因为,这些年轻人的成才经历并不是证明旧有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和胜利,而恰恰证明了钱老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老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是没有错的。他们的脱颖而出正是对旧有的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突破创新的结果。

    究竟怎样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从华南理工大学开办“创新班”的经验中,我们可以得到几点启示。

    首先,它显示了一种开放的气象。华南理工的校园是敞开的,科学家们可以自由地走进去向有志于攀登科学高峰的青年学子宣传科学的魅力,描绘科研的前景;华大基因的大门也是敞开的,它没有设立只有博士才有入门资格的门槛,也没有硬性规定只有博士、硕士才有从事科研的资格。在他们看来,科学研究本身就是创新,而这种创新是不受年龄、学历限制的。因而,众多的青年学子在这儿找到科学探寻的乐趣,找到了自由、平等、受信任、被尊敬的感觉,从而激发了他们创新的欲望和冲动。试想,如果大学和科研院所各自处在用高墙围起的封闭状态中,教育和科技的完美结合便无从谈起;如果科学研究要靠论资排辈,“小人物”怎么能有机会崭露头角?

    其次,变革才有生命力。相对而言,教育是一个比较程式化、超稳定的领域。它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大纲、课程体系一旦确立,通常被固化下来很难再变通。然而,在今天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教育又必须不断变革,迎接挑战,才能够适应时代的需求,培养出国家急需的创新型人才。教育如何改革,的确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我们看到,在很多大学碰到的难题,譬如学生上课的学时问题、学分的计算问题、考试评价问题等等,华南理工也同样碰到。让人钦佩的是,华南理工选择的是顺应时代,大胆变革,以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为学校最重要的职责。事实证明,华南理工的变革符合创新人才培养的规律,创造了适应创新人才成长的舞台,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

    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教育永远是滞后的。但是,华南理工和华大基因携手创造的“成果”证明:将素质好的优秀青年迅速带到世界科技的最前沿,给他们科学方法的训练,给他们机会,给他们问题,给他们责任,就能够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的杰出人才。由此可见,我们的高等教育其实能够创造奇迹,也能实现人才培养的超越。

    创建创新型国家,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华南理工的创新人才培养经验给人以启示,也给人以信心和力量。我们相信,只要教育能够与时代同行,能够有一种改革创新的精神突破旧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真正遵从创新人才培养的规律,就一定能够担当起那份神圣的使命。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