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9年12月18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旅游周刊

《海角七号》和月琴传奇

燕海鸣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12-18    [打印] [关闭]
    “如果海会说话,如果风爱上沙,如果有些想念以往在漫长的长假。”这首《国境之南》,随着电影《海角七号》而风靡海峡两岸。而在这动人的旋律中,最打动我的,并不是主人公阿嘉忧郁的唱腔,而是茂伯手中拨弄的月琴之声。

    电影回放

    恒春是个典型的南台湾小镇,依海而建的它养育了一群如大海般纯朴的人。阿嘉曾到台北为自己的音乐梦想打拼,却一无所获,落寞地回到了恒春。心高气傲的阿嘉看不起小镇的一切,作为临时的邮递员,竟然将该送出的信都扔进自己的垃圾桶中。

    日本歌星中校介要来恒春演出了,一个由阿嘉任主唱、镇里业余音乐爱好者组成的乐队被拼凑而成。由于水平参差不齐,以及对音乐的理解差异,表演的准备毫无头绪。而精通月琴的茂伯,竟被派遣去练习吉他。乐队磕磕绊绊,矛盾重重。

    正当阿嘉因找不到创作灵感而焦头烂额之际,却发现在自己扔掉的信件当中,有七封自日本寄到“海角七号”的邮包。这是一位已经过世的日本老兵写给他曾经的恋人的信。阿嘉将信送给了那位已经白发苍苍的老人,并触发灵感,写下了那首《国境之南》。

    《海角七号》是一部将“乡愁”与“怀旧”诉说到极致的电影。影片中对恒春镇的表现真实而精致。挣扎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恒春,以大海般的胸襟,包容了两种时代的节奏——吉他的节奏和月琴的节奏。

    遗产看点

    月琴,两根弦,拨弹起来干脆清亮。

    其实,月琴和恒春的传奇,并不是电影的杜撰。不少人的记忆中有这样一首歌,歌里这样唱道:“抱一支老月琴,三两声不成调,老歌手琴音犹在,独不见恒春的传奇……”这首歌的名字就叫《月琴》。

    罗大佑的自传《昨日遗书》中曾记述过这样一个人,“他来自没有麦克风,没有喧嚣呼声掌声的年代。在饭后,几把长凳,几个摇着扇子的乡人的围拢之下,一把走天涯的月琴,就这么就唱了。”

    这个人叫陈达,是恒春的月琴天才,虽然没有上过学,但悟性极高的他很小就展示了音乐上的天分。每当即兴自弹自唱的时候,陈达都能现场作词,像吟游诗人一般。后来,作为民间艺人的陈达被邀请和现代民歌手一起唱歌,书写了一段传统与现代结合的佳话。

    当然,传奇只有一个,随着陈达的过世,恒春的吟游诗人时代结束了。今天,月琴早已成为民俗学家所期待挖掘的“遗产”,再也没有人能够围坐在篝火旁倾听月琴的吟唱。茂伯在《海角七号》里惊艳的弹奏,似乎更像是这个民谣瑰宝在随风飘逝前的绝响,淡淡地。

    据史书记载,月琴之名源于唐代,因其形似满月,故名月琴。北宋陈旸《乐书》记载,“月琴,形圆项长,上按四弦十三品柱,象琴之徽,转轸应律,晋阮咸造也。”月琴在唐代传入日本,19世纪30年代达到最盛,风靡全日本,遍及普通人家。

    我想,月琴应该也是有深刻的日本脉络的。正如郑怡所唱的那样,“唱一段思乡曲,唱一段唐山谣,走不尽的坎坷路,恰如祖先的步履。”可惜的是,如今,路依然坎坷,祖先的步履却无从寻找了。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