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9年12月21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法治社会

高职教育:改革浪潮中的魄力之船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发展职业教育走笔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12-21    [打印] [关闭]
    2009年10月底,古都咸阳已有一丝寒意,而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洽谈会的现场却气氛热烈。来自陕西、广东、上海、山东、河南、江苏等地的百余家用人单位前来参加招聘,2010届3000多名毕业生争先恐后呈递简历,谋求自己心仪的工作岗位。该院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7%以上,与600多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经济危机下的就业寒流并没有影响这个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学校。

    按需办学,与企业共赢

    “到今年11月中旬,我们已有56%的2010届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热门专业的学生已所剩无几。毕业生抢手的现象不只今年才有,多年来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连年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在今年4月召开的陕西省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座谈会上,陕工职院作为唯一一所高职院校做了典型发言。”分管就业工作的王天  副书记言语间流露出一种自豪与欣慰。“学生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强,发展有潜力,这是历年用人单位我院毕业生的普遍赞誉。”

    “毕业生高建宁2008年在他任职的航空六一八所技能比赛中获数控车床第一名;马阳阳在中国航天第六研究院第十一研究所任职时期,圆满完成航天六院各重点军品型号项目试验任务;薛杰现被任命为锐捷网络客户支援部西北区域经理,负责西北5省的客户技术支持工作;侯宏兴在庆安集团有限公司连年被评为优秀职工,现任组织部主任……”数控工程系学工办主任卢文澈拿出毕业生成绩跟踪调查表时介绍,“我们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几年后很快成为公司骨干或者管理人员。”

    高职生何以成为许多企业的新宠儿,用人单位又为何对陕工职院毕业生赞扬不断,谈及这些,邓志辉院长笑了笑,“适销对路,这四个字就足够了。”

    “没有固定办学模式?”

    “高职办学就是摸着石头过河!”11月20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视频会议上指出,“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高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而职业教育改革起步较晚,高职院校更不是本科院校的‘压缩饼干’,尚没有完全成熟的经验可借鉴,因此一定要盯住市场需求,着眼能力培养,关注学生就业。”

    “没有固定的办学模式却能连续多年就业率达到97%以上,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630余万人,没有模式怎么在1209所高职院校的竞争中发展?”

    “我们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不拘于模式,与企业共赢。”

    邓院长特地翻开了“陕工职院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方案”,他说,“近年来,我院在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仍需探索建立更加灵活的新型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工学六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需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以装备制造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的探索还需进一步深入。”

    的确,在这一理念的支撑下,陕工职院的每一位教师都在积极探索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今年3月,由陕工职院牵头联合30家研究所、职业院校、骨干企业,组建了“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并依托职业教育集团这个平台,全面推进校企深度融合,衍生出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符合学院实际的教学模式。

    宝鸡众喜水泥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连生告诉笔者,“今年教师节前夕,我们亲临陕工职院看望学院教师,感谢他们为我们公司培养出优秀员工,我们特设立了70万元的奖学金,并且决定在今年扩大对陕工职院毕业生的录用比例,特别是该校订单培养模式的引进,更促进了教学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能够培养出我们行业急需的人才。”

    自己创办“西安汉科电子有限公司”的2003届毕业生杨怀科如今已身价过百万。“陕工职院三年的专业学习,对我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在顶岗实习阶段我下车间学到了实用的技能,实习回校后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学习目的和方向更加明确,并爱上电子技术,以后我在学习中就常思考怎么能创新,第二次实习时我慢慢就把创新思想融入到我的产品设计中了……”杨怀科的一席话让笔者感到他的充实和喜悦,“目前我们在陕西、江西、云南、湖南、内蒙古等地的大中城市已售出自己的公交车电子产品近万套,咸阳新开通的20路、21路、15路等公交车后门监视器都是我公司的产品。”访谈结束后,杨怀科总经理又主动打来电话,再次表达对母校的感激之情。

    国内职业教育专家马树超说过,分段式顶岗实习模式是系统化的实践教学。赵居礼副院长说起办学经验时,强调了一个重要原因,“金融危机以来,许多企业阶段性、突击性生产任务增多,面对这种局面,我们急企业所急,想企业所想,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探索出一条‘分段轮换、交替穿插、半工半读’的柔性化顶岗实习模式,在确保学生实习总量的前提下,根据企业实际用人需要集中或分段安排实习时间,比如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六个班分成两组,每三个月轮换一次,以‘两批四轮’的形式安排顶岗实习,解决了企业用工长期性和学生顶岗实习阶段性的矛盾。同时,我们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组建‘特色班’,为企业‘量身定做’培养人才,学生一脚跨入校门,就等于另一脚跨进企业。目前,我院已与富士康科技集团、陕西法士特齿轮有限公司、福建信通建设有限公司等27家企业签订了订单班培养协议。一方面让行业企业为学院办学把脉献策,参与人才培养,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赴企业参与实践锻炼,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实现了产教互动、校企双赢。”

    扑面而来的是高职教育改革的春风,邓志辉院长在工作报告中这样写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专业办在企业的‘兴奋点’和职业岗位的‘紧缺口’上,让更多的具备高中文化基础的适龄青年成为掌握较强专业技能、能够独立解决生产过程和实际问题的行家里手,努力培养和造就新时期中国工业具有大学文化的能工巧匠,这是陕工职院坚定的目标和崇高的使命。”

    文艺养心,以美育塑巧匠

    “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美育与智育相融并进”已成为陕工职院办学理念之一。敏捷的思维、娴熟的技能与学院常年来的真、善、美的育人文化分不开。2009年陕工职院学生作品获全国高职高专“发明杯”创意类金奖三项、银奖三项、铜奖四项,今年2月又在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获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健康、浓厚的文化培养对一个学生的成长具有持久的导向作用和强烈的感染力,学院先后在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陕西省大学生德州仪器TI杯模拟及混合电路应用设计竞赛、全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电子产品设计及制作竞赛、陕西省烽火华星杯模具钳工车工职业技能大赛、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等比赛中获奖达31项之多。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能够把文化活动搞得这么好,就是注重文化化人,文艺养心的作用,在校大学生能有这样的创造力,是非常了不起的,令人惊喜。”这是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陈彦在观看陕西省首届大学生戏剧节演出时对该院参演节目的评价。

    对于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王冠宁和李海平两位老师来说,10月31日是个让他们心里暖暖的日子,他们所率领的两个参赛队伍的项目“旅游文化工艺品电子商务之路”和“农产品C2B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从120多个决赛作品中脱颖而出,双双获得西北赛区电子商务挑战赛一等奖,而且作为西北赛区唯一一所获奖高职院校,将与西安交通大学一同代表西北地区参加全国首届“创意、创新、创业”电子商务挑战赛。带队老师李海平激动地拿起电话给学校与家人报喜。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汇报,这是陕工职院给予每一位怀揣梦想到这里学习的莘莘学子的回答。

    华为公司、宁夏小巨人等用人单位纷纷反映,陕工职院的毕业生不但技术好,而且有文化,懂生活,审美情趣高,培养潜力大。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主任傅水根说,“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有五位同学来这里工作,适应能力比较强,而且素质也很高。”

    作为一所工科类高等职业院校,陕工职院坚持把思想道德修养、专业素质、文化素养的锻炼贯穿于学院教育的全过程,专门开设了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知识结构紧密联系的美育课程。80余个“学生社团”、“美育讲堂”、“高雅艺术进校园”、“企业文化长廊”、“企业专家进课堂”、“校友大讲堂”、“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在一次又一次倾诉着这所学校“办有灵魂的教育、建有品位的学校、创有境界的文化、育有底气的人才”这一办学思想。

    “以前对美的定义就是美丽的人、漂亮的衣服,可上了美育与音乐鉴赏课后我才知道我对美的认识是多么狭隘,我重新认识了美,美的形态、美的设计、美的人格,美的心灵才是深层次的美。”物流系的宋丹边说边向笔者展示她设计的淘宝店铺。

    该院党委书记李景兰多年来一直坚持为学生亲自教授美育课,她说“我们的高职教育不仅在于培养高素质、强技能的社会主义劳动者,更着力于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在我国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进程中,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路子,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使命。”这也充分体现出这所职业院校的领导面对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而坚守的育人职责和深刻的教育理念。

    双师合力,教学从课堂直通车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院秉承“专业教师进车间、工厂技师进课堂”的优良传统,建立了由教学名师、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构成的教师资源库,一方面聘请装备制造业领军人物为“银领教授”,发挥其把握行业方向和熟悉岗位能力需求的优势,一方面将校内专业带头人培养为“白领技师”,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这股双师合力的教学团队必将把实践教学融入进教育的全过程,必将为校企合作的多元化注入新的血液。

    “要按照‘以德为先、崇尚技术、培育名师、打造团队’的理念,围绕‘提升双师素质、优化双师结构’的建设重点,实施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骨干教师培育计划、双师素质提升计划、兼职教师团队建设计划。”邓志辉院长工作薄上记录的一段话,着实让人再次体会到这所高职院校对教师的一种看似平凡又不平凡的要求。以机械工程系为例,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与较强的实训教学能力,更要具备工程技术人员的基本实践能力,熟悉机床的维修和改造,甚至还要有一定的机械产品开发与工装工艺设计能力。

    “工作时间长了,要时时充充电,要能够跟上高职教育改革的步伐。给学生一瓢水,自己就要有一条流动的小溪。”这是全国优秀教师张普礼在学院青年教师培训班上的一段发言,获此殊荣的他依然那样淡泊宁静。校企联姻的学习和体验,让这些教师们创新了思维,转变了观念,使他们在办学中多了一些理性和实在,少了许多虚夸和浮躁……王津教授主持、参加了6项教育部和机械行业的教研与科研项目,吴勤保教授的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控技术实训中心和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群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老师们坚实的人生足迹是对这所高职院校就业率多年来位居全省前列的最好说明。

    获得“教坛新秀”荣誉的杜晓岚教师在获奖感言中写到“陕工职院的老师都有一个长项,就是不仅授课效果好,还熟悉企业文化、对工艺技术流程了如指掌,善于把经验系统归纳并升华到理论高度,便于推广和指导我们年轻教师,例如省级劳动模范、省级教学名师电气工程系主任卢庆林教授总结的‘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法’、‘情境设置,任务引领,真实载体,学做一体’的情境教学模式,使人耳目一新。”

    2007届毕业生牛银迪被录用到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金工教研室工作,当别人问及他一名高职学生缘何能在中国最好的大学里工作时,他说“我今天的小小成绩要得益于母校双师结构的培养机制,学院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为我们传授知识和技能,不仅使我们学到扎实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也让我们掌握了实用的职业技能。教学从课堂直通车间,缩短了我的上岗磨合期。”

    教师杜晓岚、学生牛银迪之所以对老师们充满感激,对陕工职院充满感谢,原因道不尽、说不完。但有一点,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这所有着59年办学历史的老牌学校没有让他们失望,因为这里为他们的职业生涯做了最负责任的铺垫。

    “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说一句空”这是王兆奇教授的人生信条,相信陕工职院每位老师都用行动默默诠释着这句话,他们都对学生培养工作充满了爱和殷殷期望,对祖国的职业教育爱得深沉、爱的执着!

    “高职教育是国民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新类型,培养目标逐步清晰,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特色也逐步凸显,作为近几年教育改革的排头兵,高职教育正迎来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实践是创新之本,创新是实践之魂,我们要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实践热情,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模型,让这支承载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使命的‘魄力’之船奋然前行!”展望未来,院长邓志辉踌躇满志。他向我们展示了陕工职院一如既往的自信,一如既往的“明德、笃学、精艺、强身”。

    (肖鑫鑫/文)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