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9年12月22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国际·体育
办演出,搞比赛,变身滑雪场,但却极少向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

鸟巢徘徊在经营压力和社会职责间

本报记者 慈鑫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12-22    [打印] [关闭]

    

    12月19日,变身为北京市区内最大雪上运动中心的鸟巢,开始试营业。

    朱洪宇摄

    国家体育场“鸟巢”从12月19日开始变身为滑雪场,引起了不少北京市民和外地游客的关注。国家体育场有限公司预计,在此后两个多月里,“鸟巢”平均每天将吸引2000~5000名游客,这将大大缓解“鸟巢”在冬季的运营压力。与此同时,大量的普通群众将有机会在“鸟巢”参与滑雪等体育娱乐活动,这将有助于“鸟巢”公益价值的实现。但谈到后者,业内专家向记者表示,“鸟巢”现有的成绩与其作为北京奥运会标志性建筑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责尚有巨大差距。

    近来,北京媒体不断报道“鸟巢”变身为滑雪场的消息,不少北京市民都很感兴趣,这不仅是因为“鸟巢”滑雪场地处市区,交通便利。更重要的是“鸟巢”二字具有的强大号召力。北京一些旅行社已经将“鸟巢”滑雪列为现阶段北京旅游的重点内容之一,因为这对外地游客也很有吸引力。

    不过,在北京奥运会闭幕后的一年多时间里,“鸟巢”却极少向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奥林匹克专家、北京体育大学教授任海向记者表示,作为北京奥运会标志性建筑的“鸟巢”,其目前所承担的社会公益服务职能还显得薄弱,因为“鸟巢”不仅仅是一个奥运场馆,它还在很大程度上承载了显示国家体育形象和延续北京奥运精神的使命。

    任海表示,北京奥运会后,“鸟巢”开放、观光、举办体育赛事和文艺演出等消息不断传出,却很少听到“鸟巢”在全民健身、奥林匹克教育等公益活动方面有什么大的举措,也没有看到“鸟巢”与城市文化相融合,成为北京市民文化休闲的重要去处。实际上,对于北京市民而言,“鸟巢”除了是一个外地游客的观光景点、偶尔举办一些比赛和演出之外,同自己的生活几乎没什么关系,很多北京人在奥运会后再也没去过“鸟巢”。任海表示,“鸟巢”在体育文化、社会教育和市民生活层次上的价值体现显然不足,甚至是缺失的。

    对于“鸟巢”所承担的社会公益服务责任,国家体育场有限公司非常明白。该公司新闻发言人相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鸟巢''不同于一般的奥运场馆,它应当兼顾运营效益和社会公益责任的实现。”

    也正是因为更加看重“鸟巢”的公益服务功能,今年8月20日,北京市人民政府与中信联合体签署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体育场运营维护管理协议》,调整国家体育场“鸟巢”的运营维护管理模式。根据这份协议,中信联合体不再享有“鸟巢”的独立运营权,取而代之的是,“鸟巢”将在政府的主导下,由国家体育场有限公司负责运营。

    相军表示,“鸟巢”滑雪季的推出,正是国家体育场有限公司在全面运营“鸟巢”后策划的第一个具有公益性质的活动。

    但另一方面,在没有国家补贴的情况下,如何维持“鸟巢”的收支平衡也成为国家体育场有限公司面对的一大挑战。

    相军表示,国家体育场有限公司的目标是在两个多月的“鸟巢”滑雪季中,力争实现收支平衡。不过,仅滑雪场改造的投入就需要大约3000万元。

    据体育产业领域研究专家、北京体育大学教授林显鹏介绍,由于奥运场馆主要用于承接重大体育赛事,功能比较单一,因此赛后利用难度非常大,维护费用高。如何维持大型体育设施的运营是目前的世界性难题。通常来说,提高体育场馆利用率,进行合理的市场开发,是大型体育场馆的生存之道。因此,一年多来,“鸟巢”通过放开观光权、引入商业赛事和演出、开发相关特许产品等扩大经营收入的做法是得到业内专家支持的。

    只是,在扩大运营收入的同时,大型体育场馆的公益价值绝不能被轻视。

    体育产业领域研究专家、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刘清早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鸟巢”既要扩大经营,又要避免过度商业化,必须考虑到广大老百姓能够从“鸟巢”得到什么。

    刘清早认为,实际上,由于大型体育设施很难实现盈利,在世界范围内,大型体育设施都或多或少地仰赖政府补贴才能维持,那么,作为北京奥运会文化遗产的“鸟巢”更应该尽早给自己定位,不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在实现经营效益的摸索上———要么是完全提供公益服务、要么是在提供公益服务的同时兼顾提供商业服务。如果“鸟巢”在既要面对运营压力,又要承担公益服务的徘徊中找不准自己的方向,结果就可能是既没有达到理想中的运营效益,又未能充分发挥公益服务功能,这将影响“鸟巢”的公众形象和无形价值。

    实际上,现在“鸟巢”的定位就很让业内专家担忧,它既是观光景点,又偶尔举办一些体育赛事或演出,有一些公益服务功能并不是太突出,它对于老百姓而言,离承载起延续北京奥运会文化遗产的重任还有很大差距。

    本报北京12月21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