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9年12月29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新拓展

结合青年特点和企业实际办大赛

——专访团中央城市青年工作部副部长鲁亚
本报记者 陶涛 迟洪江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12-29    [打印] [关闭]
    正值第五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在沈阳举办之际,中国青年报记者就“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的举办情况、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共青团组织对高技能人才成长模式的探索,专访了共青团中央城市青年工作部副部长鲁亚。

    记者:今年已经第五次举办“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了,请您介绍一下前四届大赛所取得的成果。

    答:“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由团中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举办,于2005年启动,旨在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15号)要求,深入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发现和培养更多的优秀青年技能人才,引导和激励广大青年技术工人立足岗位,学练技能,成长成才,为企业改革发展作贡献。

    “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是“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重要内容,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确定的全国职业技能竞赛系列活动的国家级一类竞赛之一,大赛规格高、范围广、规模大、影响深,至今已连续举办了5届,累计有600多万名青年技术工人参加了初赛和复赛。前4届大赛决赛共表彰优秀选手300名,培养高级工39名、技师158名、高级技师78名,有效激励了广大青年技术工人立足岗位,学练技能,成长成才,在提升青工技能素质、加强青年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记者:通过举办“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团组织已经初步摸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青工成才培养模式,今后将如何深入发展这种模式?

    答:“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是国家级一类竞赛,已经连续举办了5届,深受各地党政领导特别是广大企业和青年职工的欢迎。正如你所言,通过大赛的举办,已经形成了通过四级比赛选拔优秀青年技能人才的体制,使很多优秀的青年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甚至改变了很多青年的人生轨迹。同时,大赛也成为广大青年技术工人交流技术成果、学习先进经验、提升技术能力的平台,在全社会营造了尊重技能人才、培养技术能手的氛围,使更多的青年走向了争做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成长道路。

    今后,我们还要系统总结大赛的经验,根据我国经济的发展环境,充分考虑青年特点、企业实际和时代发展要求,对竞赛项目不断进行优化,把大赛这个品牌打造好。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依托大赛延伸工作手臂,做好技术培训工作,使更多的青年学技术、练技术,进一步扩大青年技术人才队伍的规模,为数量更多、水平更高的青年技能人才不断涌现打好基础,从整体上提升中国青年技术工人的技能水平。

    记者:我国的“十一五”规划中写到,到“十一五”期末,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1.1亿人,高级工水平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5%以上。为实现这一目标,共青团组织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答: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越来越大,参与全球经济竞争迫使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人才是其中关键所在,尤其是高技能人才队伍的数量与质量,将直接影响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现在的高技能人才比例还是比较低的,今后的需求缺口比较大,这也是团组织服务党和政府中心工作的有效切入点。今后,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合作,加强发现、培养、激励青年技能人才的机制和政策研究,更好地营造青年学技成才环境,探索多种形式的青年技能人才培养渠道和载体,同时还要加大宣传,选树更多学技成才的青年典型,引导广大青年走向科技强国、技术成才的道路。

    记者:今年的“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上出现了很多私营企业的员工,甚至还有农民工参加,我们团组织在扩大活动覆盖、联系更多青年方面有什么新的考虑?

    答:当前,私营企业的从业者,已占到我国从业人员的70%,农民工群体也开始出现从低技术含量岗位向高技术含量岗位转移的情况,这些是我国劳动就业状况新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在今年的“振兴杯”大赛中得到充分体现。今年进入决赛的企业中,国有企业只占到28.4%,私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达到50.5%,并且首次有农民工进入全国决赛。这组数据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现在企业青年的分布状况和发展趋势,即私营企业的从业青年逐步成为企业青年群体的主要力量和农民工面临产业技术升级的需求。当前,团中央已经通过建立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发放青年就业创业小额贷款、农民工订单式培训等工作,让广大青年享受到团组织的服务,通过服务建立团组织与广大青年的联系,力争使工作影响到全体青年,并最终使组织覆盖到全体青年。今后,我们在继续做好现有工作项目的基础上,还会探索更多更好的工作路径,针对私营企业青年和农民工进一步加强工作,发挥好共青团组织、引导、服务和维护青年合法权益的职能。

    本报沈阳12月28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