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9年12月30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青年话题

忽悠年代,职粉为真诚定价

宋桂芳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12-30    [打印] [关闭]
    他们“拼死拼活”簇拥在明星周围,哭红双眼、疯狂尖叫。明星是真明星,“粉丝”可不见得全是真“粉丝”。几年前选秀节目催生的“秀场粉丝”,现在已彻底职业化。现在的这帮粉丝里,很多是职业出身,他们“一哭、二闹、三上吊”可都是有金钱当诱饵的,若想以此为职业,必须很敬业。(《北京晨报》12月29日)

    “职粉”的出现,早不是一两年的事情了。既然医院有医托,出版界有文托,晚会现场有掌托,选秀节目出现批量化的“粉丝托”也不算不合逻辑的事情。职粉这个新行当如果纯粹从经济学来看,几乎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营业型职粉只要在工商部门注册一下,顺便向税务部门缴税,就有了合法地位;至于劳务型职粉,纯粹以赶场子哭笑喊叫赚钱,以此获得劳务性收入,就好比电影中的群众演员,拿点辛苦费实在无可厚非。

    癫狂也好,煽情也罢,总是个人情绪的表达,是多元世界的一种人生态度。很享受的,可以继续围观;受不了的,吃颗速效救心丸。当粉丝自然也不是罪过,西晋时的潘安,“姿容既好,神情亦佳”,坐着私家车去洛阳,引得妙龄少女忘情追随,彼时没有海报荧光棒,挤不上前的,就拿水果砸,以至“掷果盈车”。可见,“粉丝”也能上演美好的一出。我也曾追过明星,买了她的新歌等着签售会,就为了多得一张签名照,东街跑到西街……这些都成为青春印象里纯洁而悸动的部分。

    那么,是什么时候粉丝成为一种职业的呢?有人说是自从明星选秀节目搞出了所谓“人气指数”这一造星方式后,粉丝一夜之间就从无私忘我的追星族,摇身成为有偿有意且分工明确的职业拉拉队。我并不认可这个说法,因为即便没有选秀节目的“人气指数”造势,追星族的多寡与明星的运程依然有实质关联,换言之,粉丝多少历来就是娱乐圈论资排辈的重要参数。而这几年职粉的风生水起,其实并不是追星族“一夜长大”,只不过是其顺应了忽悠年代的变化,勇于为真诚开出世俗的价码。

    职粉的出现,总是一件令人忧伤的事情。这并不是说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假装喜欢明星不可以,而是职粉的演出目的显然是示范给大众看的,它并非单纯给哪个明星制造一种幻象,而是意图合谋通过热火朝天的人气场面,利用公众从众性消费心理,激发起民众娱乐消费的欲望。无须上升到艺术的高度,说穿了,这就是一场骗局,貌似没有伤害任何人却又结结实实出卖了真诚的骗局。

    职粉背后的问题,并不简单指向虚妄的道德。利用职粉,有钱则成名,成名后再利用公共影响力谋取更多社会资源,这才是值得我们警惕的事情——因为其不仅欺骗了市场,而且堵塞了无钱有才者向上流动的另一条通道。

    有职粉不奇怪,但职粉成为一种声势浩大的职业,实在发人深省。今天客串完职粉的孩子,谁能保证他们会不会在另外的时间地点继续向我们贩卖真诚?生活在这样一个“托”“粉”泛滥的年代,社会的交易成本估计也会和真诚的底价一起飙升——而我们,只有两种选择:上当,或者被上当。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