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9年12月30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青年话题

度身订做“国际奖”到底谁蒙谁

谢浮名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12-30    [打印] [关闭]
    现如今,国内的不少企业和个人,有极强的“国际奖情结”,不惜跑遍全世界,到处伸手要奖。国外一些机构和个人,灵敏地嗅到了商机,为了赚取高昂的参赛费,设置的奖项很偏爱颁给中国人。有些机构,甚至为中国人度身订做了很多“国际奖”,借此赚了个盆满钵满。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传媒学教授安德斯·鲍威尔以为这是中国人迫切希望得到国际认可的焦虑感所致,从而感慨万端:“什么时候中国人的‘国际奖情结’没有了,中国才能成为真正的大国。”(《人民日报》12月29日)

    鲍威尔教授的感叹不算无的放矢。山东有个叫周鹏的女歌手,栖息国内歌坛数年,一直不怎么受待见,后来改了个极具异域风情的名字:萨顶顶,到国外走了一圈,用很少人听得懂的藏语、梵语,还有连她自己也未必知道是什么意思的“自语”咿咿呀呀地吟唱,获得了“英国BBC世界音乐大奖”亚洲第一歌手大奖,立刻风光无限。这名气出口转内销,回国之后,立马跻身于巨星行列,简直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想想从前在国内的门前冷落,恍如隔世。在这里,我不想探讨萨顶顶的实力,只是做个假设,如果没有国外的获奖,哪有今日的耀眼光芒?

    然而,那些到国外跑奖要奖的人精们毕竟和萨顶顶有所不同,这一个群体,眼里只有利益,哪来的认可焦虑症?他们挖空心思弄来那些所谓的“国际奖”,绝不是为了供在神龛上,以夸示同胞,增添些面子上的光彩,而是为了丰厚的国内回报。他们揣摩准了国人的心理,只要弄来了个什么“国际奖”,不管这奖的水分有多大,也会身价百倍,社会各界,都奉若神明,趋之若鹜。当初到国外跑奖要奖的花费,比起披着一身荣光回国后之所得,简直九牛一毛。因此,即使没有老外给中国人度身订做的“国际奖”,人精们也会启发、诱导老外们凭空设置个什么奖来的。这中间,谁利用了谁,谁充当了受骗上当的冤大头,难说得很啊。

    因此,鲍威尔教授以为人精们缺乏自信心,患上了认可焦虑症,也就显得太过天真。在法国混过的人,谁不知道它设置的文学奖多达400余个,许多奖项认同度非常低,也基本没什么影响。可是,因为那奖是洋玩意儿,没出过国门的人掂量不清它的分量,很能唬人。前几年国内哄传出了一名“才女作家”,在法国获得了“海外征文第一名”,很是风光了一阵,然而不久即偃旗息鼓,不知所踪。后来据知情人披露,这个所谓的才女参加的比赛,只有两名参赛者。

    近年来,德国工业设计奖项——红点奖,被不少中国企业称为世界工业设计领域的“奥斯卡金像奖”。可是,这家评奖机构特设了“中国赛区”,中国企业付出了高昂的参赛费后,能轻而易举把“红点奖”抱回家。谙熟红点奖的中国企业会不知道所谓“红点奖”的含金量吗?他们愿意付出高昂的评奖费,只是用它来装点门面,忽悠国人,以此换取数十上百倍的回报而已,说白了,这只不过是一种里通外国的欺诈,哪有半点“认可焦虑症”的影子!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