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首页|新闻|教育|招生|职场|创业|留学|校媒|旅游|数码|汽车|生活|健康|图书|法治|博客|论坛
加入收藏 | 检索 | 广告
中青论坛 | 订报 | 投稿
中国青年报图形版
新闻回顾 新闻检索
国内统一刊号 CN11-0061
邮发代号 1-9
2010年1月2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要闻
涵盖19亿人口、6万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4.5亿美元贸易额

世界最大自由贸易区建成

中国—东盟百姓将享更多实惠
新华社记者 王军伟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1-02    [打印] [关闭]
    经过10年努力,涵盖19亿人口、6万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4.5亿美元贸易额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于2010年1月1日全面建成。

    按照《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时间框架,2010年中国与东盟老成员建成自贸区,2015年与东盟新成员建成自贸区。

    分析人士指出,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中国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也是东盟作为整体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作为发展中国家建立的世界上最大自由贸易区,将对21世纪上半叶的世界经济与政治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后,中国对东盟的平均关税将从之前的9.8%降至0.1%,而东盟6个旧成员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对中国的平均关税将从12.8%降低到0.6%,4个新成员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将于2015年实现90%零关税的目标。

    对于自贸区带来的好处,广西桂花机械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赵华体会深刻。“只需在广西检验检疫部门申办自贸区原产地证书,再向进口国海关提交原产地证书就可享受50%的关税优惠。”赵华说。

    原产地证书简称产地证,是商品进入国际贸易领域的“经济国籍”和“护照”。持有普惠制产地证可享受比最惠国税率更优惠的关税减让,使相应产品获得价格优势。

    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已开始利用自贸区带来的这一优惠条件掘金东盟市场。据统计,2009年1月至8月,广西共签发产地证书27740份。持有贸易区原产地证书的产品在东盟有关国家海关不仅可享受关税减免待遇,还能获得便利的通关条件。

    自由贸易区的建成还给中国政府目前比较急迫的产业升级带来机遇。中国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将一些处于产业链末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一些欠发达的东盟国家,在满足这些国家需要的同时,实现自身产业升级,在国际区域范围内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在出席第六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时说,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将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企业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普通消费者也将从中受惠。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玉主评价说,在世界经济出现复苏迹象,而贸易保护主义趋势开始抬头的背景下,中国和东盟运用智慧共同努力缔造自贸区所作出的努力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但也有一些专家认为,中国—东盟自贸区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将带来挑战,这一发展中国家间建立的自贸区还要迎接“大考”。

    “零关税”对双方部分同质化的农产品造成一定冲击。广西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古小松说,自2004年1月1日起,“早期收获”计划开始实施,东盟出口到中国的部分农产品逐步实现“零关税”。由于东盟各国的热带水果、谷物等与中国南方许多农产品具有同质性,“早期收获”计划全面推行对中国南方热带水果、蔗糖、橡胶等农产品带来较大影响。

    此外,自贸区的成效还有待各方的务实推进。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沈世顺认为,虽然中国与东盟国家已签订了《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和《投资协议》,但这些协议具体落实的实际效果还有待观察和考验。

    商界无限,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正式建成,中国和东盟合作站在了新的起点之上。1月7日,中国商务部、东盟国家经贸主管部门等将在广西举办“中国—东盟自贸区论坛”,届时来自中国和东盟的数百名官员将齐聚一堂,展示各方合作共赢的决心和信心。

    新华社南宁1月1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
广告服务 | 建网服务 | About Us | 中青在线声明 | 媒体公约 |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广告发布支持
中青在线已获得从事登载新闻业务、互联网教育信息服务、网络广告经营、电子公告服务许可证,京ICP证010507号,商标注册证
频道导航: 首页|新闻|教育|招生|职场|创业|留学|校媒|旅游|数码|汽车|生活|影视|健康|图书|法治|博客|论坛|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