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1月4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特刊
翻译学家郑克鲁向本报回忆——

曾祖父首倡上海世博

本报记者 周凯莉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1-04    [打印] [关闭]

    

    两年前的一个春日,翻译学家郑克鲁在澳门听说,其曾祖父郑观应是首位提出在上海举办世博会的中国人。这个说法原本并不为人知,甚至连郑克鲁“当时都吓了一跳”。

    年逾七旬的郑克鲁依稀记得,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有关于郑观应的相关介绍,“完全未提世博会”这一说法。其他书籍、史书,也无踪迹可寻。

    连续几日,他决意在书房的故纸堆中寻寻觅觅。他拭去《盛世危言》摹本上的灰尘,戴上老花眼镜,一页页翻到《赛会》篇。在发黄的纸页上,一行小楷依然清晰,“故欲富华民,必兴商务,欲兴商务,必开会场。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

    郑克鲁唏嘘不已。果真,一个世纪之前,曾祖父郑观应已提出上海举办世博会的主张。这个后人眼中的“清末打工皇帝”,是晚清维新派代表人物兼实业家。他辗转外资、官督商办及民营企业,先后于太古轮船、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及粤汉铁路出任总买办,风头一时无双。

    不过,在史学家眼里,郑观应却更像一个“误入商界的书生”。这位身材瘦长、目光如炬的广东香山人在《盛世危言》中呼吁向西方学习,推行改革方案,对当时及后来的改革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及至延安抗战时期,毛泽东对记者斯诺回忆少年往事。他感慨,为了读这部奇书,“在深夜里把我的屋子的窗户遮起,好使父亲看不到灯光”。

    和其他脍炙人口的名篇相比,《赛会》全篇不足3000字,在《盛世危言》中毫不起眼。不过,郑观应依然以简练的文字,阐述了世博会对于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

    他在开篇简单叙述了英国伦敦开创世博会的历史进程。之后,他详细介绍了法、奥、美、日等国举办的巴黎、维也纳、费城和东京世博会。其中,以1893年美国芝加哥世博会为例,郑观应用分项的方法,解说了世博会举办的内容、组织、占地、筹备、资金等琐碎要素。

    为了让民众更好地理解世博会,他用寥寥几字阐述了世博会的重要性:“其振兴商务有三要焉:以赛会开其始,以公司持其继,以税则要其终。”并且,郑观应认为,世博会可以使“民之灵明日辟,工艺日精,物产日增,商务日盛”,“利国利民”。

    几行之后,郑观应笔锋一转。他提出一个明确的主张,由上海举办世博会。作为久居十里洋场的上海名士,他列举了上海的优势:“上海为中西总汇,江海要冲,轮电往还、声闻不隔。”

    郑观应不辞辛苦列举了上海举办世博会的方法、经费等集款招商、辟地建屋的具体问题和解决途径。甚至,一些具体的筹办步骤,他都一一想到。他热切呼吁,先“组织小会,逐年推广,每岁扩充,以与东西各国并驾齐驱”,裕民足国、致富通商,最后希望当事者“高见远识”,促成此事。

    提及100多年前曾祖父的热望,郑克鲁言谈之间不免“感到一丝惭愧”。他曾和大多数上海市民一样,对世博会“积极性并不大”。这是一件国家的大事,但是“老百姓该怎么过就怎么过”。作为上海翻译学会副会长,郑克鲁曾组织过有关世博会的翻译活动。但提到那些书籍的名字,他“已然记不清了”。

    如今,郑克鲁积极投身世博会的各项工作。他打算就《盛世危言》中《赛会》篇做深入研究,撰写一篇论文,内容关于“郑观应的世博会系统理论”。

    “在很多人眼里,举办世博会不过是炫耀国力的途径,其实并非如此。”郑克鲁严肃地说。他非常赞同曾祖父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之《振兴工艺制造说》中的提法:“救中国之贫,莫如大兴工艺”的四大策略,其中一策便是“设博览会以励百工”。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