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1月7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青年调查

广播会不会走向消亡

中国广播网拟办成全世界最大音频门户网站
本报记者 吴晓东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1-07    [打印] [关闭]

    

    湖南省首家城市管理广播——娄底城市管理广播正式开播。

    郭国权摄

    上世纪60~80年代,广播一呼百应,是中国真正的强势媒体。那时,被老百姓叫做“话匣子”的收音机,是普通百姓家的生活必需品,十亿人中有九亿都在听广播。

    而今天,有近百年历史广播的听众人群已大幅缩小。媒体间的激烈竞争,导致广播的收听率和广告量持续下滑。广播的收听人数以每年两个百分点左右的速度下降。中国市场与媒体研究在2008年的统计显示,在全国30个主要城市中,只有19.9%的人听广播,创历史新低。而10年前,收听率还在35.5%。

    广播,会不会正在走向消亡?

    2010年元旦,作为新闻广播第一品牌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开始大规模调整节目,目标是提高新闻传播速度,提升新闻评论高度,同时准备按“台网一体”的目标,把中国广播网办成全世界最大的音频门户网站。

    在此之前,中国之声的节目改版行动,已经颠覆了传统的广播新闻播出样态。他们第一次推出“新闻版块节目+新闻轮盘式播出”新架构,大幅提高了《中国之声》的收听率,拿下全国多个城市的收听首位。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台长王求,每天早晨到办公室第一件事是先打开电脑,然后打开收音机。除非去开会或外出,平时收音机就这么开着,一直到下午下班。

    “上网要坐在那儿,听收音机就不用,干别的还可以听,这就是广播的‘伴随性优势’。”王求说,广播的另一个明显优势是运行成本低,特别是和电视相比,“广播的记者出去采访,拿个话筒,一个人就行了,而电视却要灯光、摄像一套人马。而且,买一套电视设备的钱差不多能买10套广播设备。”

    “新媒体给广播提供了一个机会,而不是可怕的对手。”在王求眼里,广播和网络有着非常强的互补性。王求回顾,近年来的雨雪冰冻灾害和大地震带给我们一个启示,在恶劣现场条件下,其他媒体很难发挥作用,只有广播不受手段的限制,一个手机、一个收音机就可以跟进行现场播报。

    而听广播的方式现在也变得多种多样。除了传统的收音机,车载广播和网络广播等新工具也很容易收听节目。

    “媒体之间是不能互相取代的,只能说有强有弱。”王求说。最近五六年,广播广告的收入每年都在以20%以上的幅度增加,可见广播的生命力之旺盛。随着汽车的增加,流动人口的增加,广播又迎来了第二个春天。

    互联网时代,也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为听众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也是广播节目成功的关键。

    从单一的“我播你听”到多渠道的听众互动;从录播到直播,以及连线、短讯、热线、网络互动,广播一路“变脸”。

    为了把广播的声势做大,2008年年初,全国奥运广播联盟成立,几十家电台参与;2009年6月,中国广播联盟成立,132家电台加盟。在报纸、电视等媒体内部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广播行业却大搞联合、抱团过冬。

    另一方面,媒体竞争已由信息竞争进入观点竞争的阶段。2009年的《中国之声》就一直忙着建立并扩充“智库”,借助专家学者的力量,让新闻变得更犀利。目前,数十位各界顶级专家、学者已签约成为“特约观察员”。

    央视-索福瑞的调查数据显示,改版后的《中国之声》在全国各城市的收听市场份额普遍扩大。

    以北京为例,2009年《中国之声》的平均收听率比2008年上涨24%,年平均市场份额上涨30%,成为全国首个拥有上亿听众的广播节目。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