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引领绽奇葩 立足基层向辉煌
山东省鲁中职业学院院长李忠山
一所县城里的职业学校能发展到规模过万人,毕业生就业率很高。多年来,始终以服务基层为己任,在助力当地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不断进步,山东省鲁中职业学院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
走进院长室,迎接我们的正是李忠山院长。李院长是邹平本地人,言语间透着山东人的宽厚和坦诚。李院长首先介绍了学院基本情况:“我们学院是由师范教育转型的,始建于1904年,已有百年历史。学院下设信息工程系、机电工程系、纺织工程系等12个教学单位,现注册学生10707人,教职工659人,是一所集职业教育、技工教育于一身,普通全日制教育、成人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职业院校。”
一所县城的职业学校能有上万人的规模?面对我们的诧异,李院长却显得十分平静:“客观地说,从六、七年前一二千人发展到现在这个规模,学院近年来的成长还是比较快的。万人规模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就全国范围而言,这个规模可能算不了什么,但我想强调的是,我们是一所位于县城的基层职业院校,我们90%以上的毕业生都在当地就业,从实实在在助力一方发展来讲,我们现在的规模和发展速度还是令人欣慰的。
从宏观上讲,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平衡,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大中城市、产业密集区集聚的趋势依然在继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基层职业院校在发展定位上就出现了分化,有不少院校以市场为导向,将培养重点放在为发达地区输送人才上,甚至西部的很多职业院校也在积极采取合作办学等形式,将自己培养的人才输送到东部发达地区。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当前国家正在积极实施小城市发展战略,在城市化进程中更加关注广大基层城镇的发展,更加关注发展的均衡性。我们邹平县是山东省的基层县,虽然地处山东省中部,交通等区位优势明显,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也较好,但毕竟不是在济南、青岛、淄博、烟台等产业聚集的核心区,与大中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相比,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还很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坚定地将发展的定位放在了服务邹平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上,放在服务中小城市的发展上。”
听了这样的介绍,我们不禁赞叹:“能在数年前就考虑到经济社会和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学院的发展理念和服务意识是相当超前的!”
李院长解释道:“我们这个定位也不是一开始就十分明确的,而是在多年的改革发展过程中逐步清晰的。这些年来我们深刻体会到,推动学院发展最根本的动力是邹平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发展带来了人才的需求,这种需求既是我们服务的目标,同样也是我们发展壮大的根本保障。就拿我们取得巨大成功的宁鲁合作办学来说,为什么我们能一下子从宁夏招来上千名学生?宁夏的青少年又为什么愿意来我院学习、创业?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他们看中了邹平县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看中了这里美好的发展前景。这些年来,邹平县委、县政府对我们的发展也倾注了大量心血,在师资、经费等方面给予了巨大支持,正因为这些,我院逐步明确了立足邹平工作大局,服务当地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办学定位,应当说这一定位既包含了我们的理性判断,也包含着我们的故土情怀。
实践证明,我们这一定位是完全正确的。近6年来,学院共为邹平培养技能型人才1.8万人,其中中高级技术工人7000余人,完成继续教育8000余人,进行各类培训11.7万人次,为邹平的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学院先后被评为国家重点职业院校、国家重点技工学校、全国百佳职业院校、全国办学先进单位、全国工学结合试点单位、国家重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省级文明单位、省级教科研示范学校,入选山东省十大就业明星学校、二十所特色职业院校。”
“有了明确的方向定位,围绕服务邹平经济社会发展,学院又重点开展了哪些方面的工作呢?”
李院长说:“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就业的两端连接着企业和学生,连接着社会的发展和千家万户的幸福,而实现良好就业的关键就在于真正做到教育教学与人力资源需求的零距离对接,为了实现这种零距离对接,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不懈地努力着。
首先,我们大规模开展了定向教育和订单培养。多年来我们与魏桥创业集团、西王集团、齐星集团、三星集团、长星集团等当地企业始终保持着稳定用人关系,学院在这些企业中每年安置的学生在3000人以上;其次,我们不断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课程开发中推行工作过程导向模式,依据生产流程开发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模拟教学,选取典型的工作项目,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学习知识和发展技能;再次,我们持续加大对实验实习设施、设备的投入,建成省级示范实训基地、全国千所重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在北京、青岛、深圳等地建立了稳固的校外实践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广泛开展实践实习和工学结合;最后,我们还高度重视与用工企业的互动交流,举办校企合作论坛,及时了解人才需求,邀请企业参与我们的专业调整和课程优化。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2006年春季的校企合作论坛上,有的用人单位反映我们的毕业生知识面狭窄,创新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认真地进行了教育反思,进一步明确了‘思想正、身体好、技能高、创业型实用人才’培养目标,将培养学生自强创业的意识和能力作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坐标,仅用两个月的时间就编写完成了综合知识拓展教材,组织开发了校本素质教育课程,新学期一开学就将综合素质教育纳入全院的课堂教学之中。
正是通过这些努力,我们教育教学与人才需求的吻合度大大提升,学生普遍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动手能力和出色的综合素质,受到用工单位的青睐。我们的毕业生几乎全部就业,就业满意率在95%以上。”
“刚才您提到了延伸服务领域,拓展服务功能的问题。除了培养‘适销对路’的毕业生,学院还为邹平经济和社会事业做了什么?”
李院长说,在知识不断更新的现代社会,一次学习终生无忧的情况已经不复存在了,人们在一生中不断参与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邹平县城区有近50万人口,其中产业工人超过30万,还有30万农村人口,由此产生的继续教育、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等教育需求是巨大的。但我们这里是县城,不像大中城市那样拥有大批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教育资源相当有限。为满足这些教育需求,2002年学院成立了继续教育中心,先后与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建立起合作关系,积极开展成人继续教育。目前,我们开设的继续教育专业已达六十余个,年招生规模在1500人左右。2001年学院成立了职业能力发展中心,依托师资、资质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开展金蓝领、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多种中短期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目前年培训规模在2万人次左右。
通过实现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中短期培训的齐头并进,我们逐步形成了“立体化办学、多层次发展”的宏观办学格局,全方位打造邹平的智力资源核心,在服务发展的同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是会不断变化的,对于人才的需求也会相应地变化。邹平县这几年的发展变化很大,面对这些变化,学院又有怎样的谋划呢?”我们问道。
李院长说:“最近几年来,邹平的经济结构继续进行着深刻调整,纺织印染、食品医药等相当一部分产业开始从规模上的‘做大’走向品质上的‘做强’,普通的技能人才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中高级技术工人缺乏的‘瓶颈’效应已经开始显现,在这种情况下,我院适时启动了‘技工教育突破’战略,将工作重点向发展技工教育倾斜。从2007年开始,学院不断整合县内原有的技工教育资源,确定了创建国家重点技工学校、创建高级技校的发展目标。2008年下半年,我们顺利完成了第一个目标,国家重点技工学校的创建工作取得了成功。2009年12月22日,我们又通过了高级技校评审组的检查和验收,‘两个创建’的奋斗目标最终实现。
在接下来的发展中,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沿着服务当地、服务基层的方向定位走下去,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办学效益,坚持立体化办学、多层次发展,在更高层次上全面规划建设一流的高级技校,积极争创技师学院。我们将全面推进品牌发展战略:争创更多的省级以上骨干专业,打造专业品牌;塑造学生自强创业人格,打造育人品牌;保持毕业生优质就业,打造就业品牌;提升办学内涵,打造形象品牌,向着创办有实力、有特色立足邹平面向全国的职教名校的办学目标不断迈进。”
(刘向平 宏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