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1月12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青年话题

污名化、自我救赎与村庄的出路

胡印斌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1-12    [打印] [关闭]
    甘肃岷县有个小寨村,小寨出名是因为头上有一顶乞讨帽子。不知从何时起,媒体拼接出这样一幅新闻图景:这个村庄八成至九成的农民像候鸟一样,在贫瘠的乡村和诸如济南、青岛、沈阳、南京等东部沿海发达城市之间季节性迁徙乞讨。然而中青报记者调查发现,“中国乞讨第一村”实在是拜不负责任的媒体“污名化”所赐。实际上,这个村庄一直在努力寻求自我救赎。(《中国青年报》1月11日)

    那么,小寨的真相是什么呢?在记者的调查中可以看到,所谓的乞讨致富神话、全民乞讨现象,其实并不存在,那不过是个别媒体以偏概全的渲染罢了。小寨人也在试图通过读书、打工、经商等种种正当“营生”改变生活,这种努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的生活有所改善。直到2001年,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李玉平大声疾呼:别跪了,小寨人,站起来!人们才开始正视这个村庄的自我救赎。

    不过,拨开“真相”也发现,在自我救赎的背后,裸露出来的依然是无比艰难的现实。大学生李玉平曾在父亲的引领下,伸出冻红的小手,向行人乞讨;38岁的泥瓦工杨龄勤勤恳恳的打工并没有获得该有的报酬,黑心老板卷钱跑了,没有路费回家的杨龄只能沦为乞丐。吊诡的是,他发现“讨钱比打工容易多了”……只是报道容易改变难,生存的艰难、生活的坚硬,使得小寨村村民们很难短期内实现蜕变,很难短期内甩掉“乞讨村”的恶谥。

    实际上,这种艰难和困顿,在西部地区的村庄十分普遍。民间从来不乏改变生活的努力,也不乏创业的激情,但是,囿于自身能力以及调动资源的有限,这种自我救赎的努力往往会成为徒劳甚至碰壁,其结果只能是再度沉沦。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媒体关注之外,他们更需要切切实实的帮助。拉一把,则沦落的机会可能会少一些;送一程,没准儿就真的走上了新的道路。

    从这个意义上讲,媒体对小寨村的“污名化”,并非全无用处,某种程度上,这种负面关注实际上是在推动小寨的自我救赎,并最终有望帮助村庄找到新生的出路。就像第一个写下“别跪了,小寨人”的李玉平所期许的那样,“媒体只要把小寨村提出来,就会受到关注,小寨被改变的时间也就会越来越快”。现在,来自当地政府的各种倾斜政策,也在向小寨汇聚,建学校、推行农村低保、实施扶贫项目等等——不能说这些政府的努力与媒体报道没有关系,如果将政府的努力与民间的热情结合起来,相信这个大大有名的村庄能够真的改变命运。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