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1月13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摄影

在震区(图)

本报记者 晋永权摄影报道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1-13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重建、信心、感谢。

    这些词,在四川地震灾区随处可见。各省市参加援建的人们在这青山绿水间忙碌着,看起来像劳动竞赛工地。

    五颜六色的民居,新派,现代,倘若没有近处山体滑坡及工地旁的一堆堆瓦砾,外人会把这里当作“建筑博览会”,无疑,这场景也是整个中国各地的常态景观。

    对照2008年“5·12”地震发生后一段时间的情形,这里1年8个月以后所呈现的“常态”,让人感慨万端:生活还在继续。

    1月9日。四川彭州白鹿镇,龙门山脚下。

    竹竿上的腊肉、地里鲜嫩的白菜、拎着一只鸡回家的农妇、戴红领巾羞涩的男孩、手抓烟叶的老汉、奋力搓衣的女人、围拢烤火的人们、搓麻的人、哀乐中超度亡灵的诵经者……在这些寻常的景象中,似乎有着不寻常的改变:这里人的嗓门小了,街巷中间聚在一起摆龙门阵,脸红脖子粗,声音传遍半条街的情形似乎没有了;音调也变了,小巷里偶尔撞见的普通人,一听来者普通话口音,立即改变腔调,改用起四川味的普通话——“川普”来。

    然而,每一片瓦砾之中都有让人心惊、心痛不已的故事,只是大家谁也不愿提起,人们多了些对视,尔后默默走开。不要提起往事,不要去询问故事,每个家庭的灾难,不需要复述。

    达观,幽默没有变。白鹿镇尽头,一处因地震拱起的路面旁,立着的标识是“新加坡”。龙门山镇一处滑坡地,镇党委、政府打出的横幅充满真性情:树子都砍光了,不发生泥石流才怪!这里距离震中汶川映秀镇的直线距离只有18公里。

    伤口依然触目惊心,往龙门山深处行进,原先“风景真的如画儿”—营场沟,遭到彻底毁坏。公路虽被打通了,但两旁那些倒塌或严重受损的旅馆、饭店,却人去楼空。被随意丢弃的沙发、桌椅、床、麻将牌、碗筷,让人联想昔日的繁荣。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那些靠借来巨额贷款,准备靠旅游发财的人们,“真的是惨透了!”。

    龙门山山体垮塌处,依旧没有多少改变,植被恢复需要时日,山下淤塞的河道被清理开了,被整体掩埋的村庄,石块间长出了一人高的荒草,石块上生出青苔,一处祭奠石块上的白花,雨打风吹,颓然萎谢在石块上。

    “5·12”过后,路边草草掩埋的尸坑上,立着的木棍大多不知去向,有的被坟头代替,也有的迁了出去,只留下没回填的坑,

    路边偶尔出现的香烛和纸钱,提醒来人,这里是逝者长眠的土地。

    垮塌的小渔洞大桥,立起纪念标牌。一位工人正在清理桥身。

    营场沟山体垮塌处,灾民们种下的白菜。

    彭州白鹿镇灾后重建现场,一位灾民在搬运木头,修建房屋。

    地震中拱起的路面处,竖上了“新加坡”的牌子。

    国旗下洗衣服的女人。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彭州市白鹿镇领报修院(上书院),在地震中垮塌。现正在进行现场清理保护。

    年轻人总是最早展露生机。

    在临时住房内取暖。

    一些外地游客来到灾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