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实现的数字小康
奔小康
唐志顺/作
■1979~2009年,邓小平同志提出实现小康目标整整30年了。30年来,从小康目标的提出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稳步前进,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回顾中国的小康进程,我们可以拎出一连串的数字,八百、一千、一万亿、三十万亿……这是一个不断提出小康数字目标并一步步变为现实的伟大历程。
从一千到八百,再到一千,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小康”发展目标,提前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
实现现代化,强国富民,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什么是现代化?怎样实现现代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根据世界发展变化的情况和中国的国情,对“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作了重大的调整,提出要搞中国式的现代化。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创造性地提出20世纪末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达到小康水平,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00美元,为中国确立了经过小康阶段迈向现代化的道路。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00美元的具体标准究竟能不能达到?一向尊重实际的邓小平又做了深入的调查研究。1980年六七月间,小平同志先后到陕西、四川、湖北、河南等地考察。经过实地调研和研究各种条件,他感到人均1000美元难以达到,因此在 1980年10月首次把1000美元调整为800至 1000美元。
怎样实现最低800美元这个目标?小平同志做了精心的设计和规划。他提出争取20年翻两番,10年翻一番,两个10年翻两番,到本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至1000美元,进入小康社会。1982年8月,在会见美籍华人科学家邓昌黎等人时,他进一步指出,小康是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万亿美元,人均800美元。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正式把邓小平提出的本世纪末实现小康目标的构想确定为今后2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1984年后,我国进入了全面改革的新的发展阶段。面对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小平同志在1985年10月会见德国副总理根舍时,十分乐观地预见,20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美元的“目标肯定能实现,还会超过一点”。
在制定和不断完善20世纪末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同时,小平同志还在思考中国下一个世纪的发展目标。1987年4月30日,在同西班牙政府副首相格拉会谈时,他第一次比较完整地概括了从新中国成立到21世纪中叶100年间中华民族百年图强的“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
随后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正式确认了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1988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4922.3亿元,提前实现了原定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的目标,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的历史性跨越。至此,“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一步顺利实现,开始向20世纪末“翻两番”的小康社会目标迈进。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提前实现翻两番的小康目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美元
按照“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进入20世纪90年代,要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即达到小康。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发展阶段。如何带领全党全国人民顺利实现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是历史赋予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崇高使命。
需要怎样的发展速度才能确保按期实现小康目标呢?据测算,1990年代的10年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7%,可确保实现翻两番。根据这样一个测算,1990年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提出,今后10年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6%左右。
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出现了加快发展的势头。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指出,从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情况来看,90年代,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可以更快一些,将超过原定的增长6%。1993年3月,十四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调整“八五”计划若干指标的建议》将“八五”期间国民经济平均每年增长速度由原计划的6%调整为8%~9%。
越接近实现小康目标,越需要对小康目标和小康水平作出更全面、更规范和更可操作的表述。1991年,国家统计局和国家计委、财政部、卫生部、教育部等12个部门的研究人员组成课题组,确定了16个基本监测指标和小康临界值。其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相当于900美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有了这样的界定,奔小康就有了可操作性。
随着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各项改革的推行和对外开放不断取得新进展,整个国民经济始终保持了较高速度的增长。“八五”期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1995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76万亿元,提前5年实现了原定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
总量翻两番实现之后,党中央又及时提出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更高要求。1995年9月,十四届五中全会根据90年代我国经济加速发展的总体要求,决定修改党的十二大确定的发展目标,提出2000年在我国人口将比1980年增长3亿左右的情况下,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新目标激发了全社会奔小康的积极性。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4772亿元,提前3年实现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
同时,我国对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发展战略进行了科学的论证与规划。1995年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对21世纪前10年的奋斗目标提出明确要求:“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两年后的1997年9月,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对21世纪前50年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明确地提出分第一个10年、建党100年、建国100年三个阶段,被称为“新三步走”发展战略。这是对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新发展,是小康社会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新成果。
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2000年,中国的经济建设、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9万亿元,按当时汇率计算,突破1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850美元。依据国家统计局等单位制定的小康水平指标,2000年小康实现程度为96%,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总体上实现小康,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小康社会。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谱写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篇章,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从10万亿元到30万亿元的新跨越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十六大报告还强调指出,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辟了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广阔前景。
200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997年的7.4万亿元增加到10.2万亿元,首次超过10万亿元。紧接着,我国又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2003年10月,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指出,20世纪头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比2000年翻两番,达到4万多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 3000美元。
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为主要内容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
2007年9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从十六大到十七大经济社会发展回顾系列报告》指出,2006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10871亿元,突破20万亿元。
不久,党的十七大召开,十七大报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的新目标、新要求,并提出了经济总量上的目标要求,即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2008年,国家统计局发布改革开放3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报告显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07年的249530亿元,位居世界第四;人均国民总收入由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至2007年的2360美元,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
2009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指出,我国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三位。按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估算,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2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3000美元。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已达74.6%,东部地区的实现程度达到了83.5%。展望未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