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创业大赛搭建放飞梦想舞台
“我们提供的打印服务是免费的,广告则是客户愿意花钱购买的。”凭借这个创意,2009年8月,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黄腾达和他的几位同学走上了创业之路。在注册公司的同时,他们还报名参加了珠海青年创业大赛。几个月比下来,黄腾达和队友一路过关斩将,最终摘得冠军并赢得5万元的创业奖励。
谈起参加创业大赛的收获,黄腾达说:“得奖固然开心,但创业大赛的商战环节让我们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创业导师团也给我们很多宝贵建议,这让我们在创业道路上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目前,珠海已吸引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山大学等近10所高校在此开办分校,常驻大学生有10万人。为了进一步提升珠海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帮助有创业激情但资金、经验不足的大学生补齐创业短板,团珠海市委与市青年联合会、青年创业基金联手举办了两届“创业大赛”。大赛不仅点燃了珠海青年的创业热情,更为创业青年搭建了一个放飞创业梦想的舞台。
2008年的首届青年创业大赛只有珠海、澳门两地青年学生参加,2009年度的珠海青年创业大赛却吸引了来自珠海、香港、澳门及中山、江门共105支创业团队报名参赛。通过对参赛团队的项目创意、市场机会、盈利模式及团队现场表现的遴选,有30支参赛团队入围初赛。
3场初赛后,“印客传媒”和其他9支团队闯入决赛。根据赛程规定,他们要经历4场商业实战的考验。实战分别在当地的一家通讯公司、一家饼店和一家汽车行展开,参赛选手们分成两组进店,分析市场环境、制定销售策略、提炼销售主题。
在真实的商业环境下,提供实战场地的企业家从销售技巧、应变能力、接待服务等多个层面对选手们的表现进行综合考评,实战环节的得分与选手在决赛现场的表现,成为决定选手能否顺利晋级的关键。
团珠海市委副书记纪锐告诉记者,与其他创业大赛多以选手现场表现来吸引眼球不同的是,珠海青年创业大赛一开始就把参赛团队的实际商业能力作为考评的重要标准。把实战环节引入到决赛阶段,就是要让这些创业团队能在真实的商业运作环境中展现才能、提升技能。为了更好实现这一目标,组委会在决赛之初就为参赛选手举办了“商业计划书”的撰写培训,并成立创业导师团,由当地青年企业家为创业团队提供“一对一”辅导,而大赛的评委也全部由企业界人士组成。这让选手们始终要直面来自市场的考验。
在创业导师的指点下,黄腾达他们及时发现了“印客传媒”项目在服务策略和运营模式上的疏漏,并加以调整和弥补。“明年,我们的印客传媒就会开到珠海乃至珠三角的其他大学。”摘得创业大赛的冠军后,黄腾达对自己的创业路充满信心。
在珠海大学城,阳台网是一家赫赫有名的网站。这家立足于大学城、满足大学生群体吃住行及日常交流需求的网站现在已经吸引了5万名注册用户,日点击率高达30万次以上。
凭借阳台网项目跻身2008年度珠海创业大赛三强的时候,杨帆还是一名在校大学生。如今,毕业走出校门的他不但在珠海民营创业园注册了自己的公司,还获得了广东省科技厅创新基金的支持,他的创业团队也由参赛时的两人发展到10人。
“通过创业大赛,我们知道了该如何按照商业规则去做事。这帮助我们实现了从学生军到正规商业企业的转身,更让我们获得了与客户平等谈判的自信。”谈起一年前参加创业大赛的经历,杨帆仍心怀感激。
从创业大赛成长起来的阳台网,如今也成为创业大赛的支持者和参与者,不但肩负着“创业大赛”官方网站的职责,同时也成为珠海市发布青年就业见习岗位的重要平台。
为了使创业大赛能持续做大做强,珠海团组织还借助商业运作模式,吸引企业出资百万设立“珠海青年创业基金”。创业基金的成立不但为参赛的优秀创业团队提供了资金支持,以创业基金为平台,珠海团组织还有效整合了媒体、企业、政府等多方资源,把创业大赛打造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能够引导帮助青年实现创业梦想的社会平台。
与黄腾达和杨帆不同,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的班佳敏虽然没有在创业大赛上获得好名次,却在毕业前夕找到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通过创业大赛,我发现自己眼下还不适合创业,找份工作、积累更多的人生阅历更重要”。通过在创业大赛上的精彩表现,班佳敏已接到好几家企业的邀请。
谈到珠海青年创业大赛的价值,团珠海市委书记赵伟媛表示:“我们并不是要通过创业大赛培养出多少企业家。除了发现和扶植优秀的创业项目和创业团队之外,珠海青年创业大赛的更大价值在于,营造鼓励青年创业的氛围,在青年心中播下一粒创业的种子,也许等到温度、湿度合适的时候,这颗种子就会发芽、成长、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