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举全国之力支援西藏,成就了雪域高原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和跨越式发展的崭新局面。
全国倾力支援:西藏各族人民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 干部援藏是全国援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批批援藏干部的到来,优化了西藏干部队伍结构,带来了新观念、新思路,为确保西藏稳定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自1995年以来,全国共有18个省市、60多个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委、17户中央企业,先后选派5批共3747人进藏工作。目前,西藏全区7个地(市)的73个县(市、区)和双湖特别区以及自治区和地(市)主要直属部门都在受援范围之内。
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后,中央各部门和有关省份的对口援藏工作积极调整战略部署,援藏资金、项目等开始向农牧区倾斜,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因此得到极大改善。
15年来,各对口援藏单位根据中央的决策部署,累计建成援藏项目6300个,总投资达133.15亿元,涉及广大农牧民切身利益的住房、看病、上学、交通、饮水、通信等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说,援藏工作极大地改善了西藏的基础设施条件,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密切了西藏与内地的联系,西藏各族人民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输血”“造血”并举:激发了西藏干部群众的创造活力
随着援藏工作的不断深入,各地援藏工作队在做好“输血”型援藏的同时,更加注重“造血”型援藏,不断增强受援地区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
近年来,各援藏工作队不断加大技术援藏、科技援藏、就业援藏的力度,并积极推动内地与西藏开展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的经济技术合作,援藏工作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中央关心、全国支援下,西藏各族干部群众激发出蓬勃的创造活力。在各类援藏项目的带动下,过去只会种田、放牧的西藏农牧民,学会了养奶牛、育苗、发展沼气等现代生产技术,有的人利用农闲到外地打工,有实力、有经验的人则建工厂、包工程,涌现出一大批致富能人。西藏各族农牧民如今正靠着勤劳的双手,阔步走在奔小康的道路上。
2009年,西藏全区国民生产总值预计可达437亿元,连续1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89元,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情注雪域高原:“老西藏精神”薪火相传
在做好援藏本职工作的同时,广大援藏干部还慷慨解囊,为当地群众办实事、解难事。截至2009年4月,仅第五批援藏干部就为西藏贫困职工和农牧民捐款438.04万元,捐物折合人民币3876.62万元。同时,筹集或捐助资金1281.83万元,用于资助18280名贫困学生。
12岁的李颖是察隅县中学的初一学生,是个孤儿。广东省第五批援藏干部、察隅农场党委书记黄伟平把她列入了助学帮扶对象,每年拿出3000元资助她读初中。他把李颖当亲生女儿照顾,不论多忙,总要抽时间去看看。曾经一度辍学的小李颖重新走进课堂。
不久前,包括李颖在内的33名贫困家庭子女又领到了黄伟平捐助的第二批助学金5.8万元。李颖在日记中写道:“我长大了要当援藏干部,像黄叔叔那样有文化、有本领,帮大家盖许多房子,修许多路,帮许多小朋友上学。”
15年来,广大援藏干部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牢记党的宗旨,把西藏当作第二故乡,把西藏各族人民当作亲人,与当地干部群众同心同德,艰苦创业,奏响了内地和西藏各族人民大团结、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强音。
今年1月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新形势下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中央关心、全国支援和西藏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相结合的方针,加大支援西藏工作力度,完善经济援藏、干部援藏、人才援藏、技术援藏相结合的工作格局。
据新华社拉萨1月1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