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1月21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特刊

创意细节里的魔鬼与天使

本报记者 刘坤喆 来扬 周凯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1-21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看半天一天是不够的,看个三五天也不够。精彩的场馆太多了!”当中国青年报记者请谢华推荐一些有特色的世博会场馆时,这位阅遍所有临时场馆建设、装修、布展方案的上海世博局技术办公室主任,马上显得兴致勃勃。

    谢华告诉记者,许多参展方十分重视此次世博会场馆的建设、布展方案。“有些场馆的投资达到10多亿元人民币,还有些参展方不惜代价请了世界著名设计师来设计,有的设计工作历时一年多甚至两年。而场馆的建设和装修更是选派了有实力的团队来实际运作。”

    在谢华看来,这次世博会场馆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设计新颖独特;二是形式千姿百态;三是用材创新环保;四是内容丰富多彩。他感叹,整个世博园就是一个集萃创新的精彩舞台,给参观者带来技术和理念上的创新震撼。

    现在,请随着我们的笔,抢“鲜”了解各场馆的精彩看点吧。

    日本馆的机器人。

    本报记者 周凯摄

    世博轴上的天棚与地面连接处设计了雨水回收装置,回收的雨水经过处理将用于绿化浇灌和道路冲洗。

    本报记者 刘占坤摄

 

    “汉堡之家”效果图

    包有植物种子的亚克力杆样品。

    本报记者 刘坤喆摄

    罗马尼亚馆效果图

    “零”与“无”

    “零碳”、“零排放”、“零能耗”、“无污染”、“无拥堵”、甚至“无人驾驶”,已跃然成为上海世博会的热词儿。

    居住:伦敦“零碳”街区

    “城市最佳实践区”是上海世博会的一个首创。在实践区中,那些全球最值得称道、最有代表性的城市实践案例都将以1:1的比例,实物复制到上海,参观者将领略未来城市“零碳”的美好生活。

    “零碳街区”(或叫“零碳馆”)原型取自世界上第一个零二氧化碳排放的社区———伦敦南部贝丁顿“零碳”社区,该馆完工后将是目前中国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零碳公共建筑。

    零碳馆何以做到“零碳”?上海世博局技术办公室副主任唐士芳向本报记者揭开了其中的四大奥妙。首先,多元化利用太阳能,使之不仅用于发电、供暖,还与被动风能和地源热能共同带动室内通风,调节屋内的温度和湿度;其次,通过屋顶收集的雨水冲洗马桶或灌溉植物,减少了对自来水的需求;第三,通过生物厌氧过程将生活垃圾进行降解处理,变成沼气,从而产生电能和热能;第四,屋顶种植绿色植物,夏可遮阳,冬可保暖。

    按照英国政府的“可持续家园准则”,到2016年,英国所有住房将实现“零碳排放”。世博会零碳馆总协调人陈硕认为,“零碳”居住理念应该不仅仅在世博会召开的6个月期间被津津乐道,而应成为人们的一种思维方式,要通过世博会将“零碳”意识浸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

    办公:汉堡“零外接电”被动房

    “汉堡之家”如“打开的抽屉”般的外观很是引人注目,它虽然被归类为“办公建筑”,但属于“办公和居住两种功能的混合”。

    这座奇特的建筑不需要从国家电网输入一度电,能源主要来自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在常态下,仅靠人体和室内电器余热,就可保持室温25摄氏度。这栋无需主动从外界输入能量的“被动房”,以德国汉堡港口新城H2O大楼为原型。

    汉堡驻上海联络处主任安克先生向中国青年报记者揭秘,房屋的朝向和高气密性是两大制胜法宝。“这种房屋外墙采用特殊保温材料,比如从德国进口的‘三层玻璃’和特殊防紫外线材质,在安装方式上也有一套特殊要求以保证气密性。”此外,“如果房间朝南,白天日照时间就会较长,造成夏天室内过热,因此被动房比较适合北、东、西三个朝向。如果一定要朝南,则可以在南面的上层加盖一个探出的阳台,以起到为下层遮光的作用”。

    目前,已有6000多幢这种被动房在德国、奥地利、瑞士等国投入使用。安克说,很多常规房屋都可以改建成被动房,“在欧洲,建造一座被动房大概比建普通房要贵10%~15%,但由于节省能源,被动房在欧洲很受欢迎。一栋80平方米的被动房平均每月的热能花销可比普通房节省100元人民币。”

    考虑到参观者过多会增加室内空气流动性的因素,“汉堡之家”每次只能同时接待200~250人,因此,想一睹被动房内部风采的世博游客,可得尽早排队啦。

    出行:无驾驶,车也动

    “我们的目标是盲人也能够开车。”上汽集团-通用汽车馆金麒馆长的这句话,让记者暗暗吃惊了一把。尽管该馆的主题“直达2030”要展现的是20年后“电气化”、“车联网”、“自动驾驶”等美好愿景的城市交通生活,但无需驾驶仍能出行的大胆设想仍旧超越了记者的想象极限。

    金麒看起来胸有成竹。“未来的汽车将更多地是一个‘移动空间’的概念,而不是‘移动工具’的概念。这个移动的空间就像一个移动的家或办公室一样,在家里或办公室里可以做的事情,在汽车里也可以做。”

    他告诉记者,20年后,汽车的自动驾驶并非不可实现。届时在智能交通方面,车跟车之间可以通过GPS定位系统很精确地定位到0.01米,道路上可能不会再有红绿灯。未来的汽车可以通过车头、车身、车尾的几十个感应器自动识别其他车辆的位置,然后据此发出指令,实现自动驾驶。“就像深海的鱼群,通过感知周围的同伴,避免碰撞,同步前移。这样,最终把人从方向盘上‘解放’出来。‘绿色出行’也不再是一句口号。”金麒说。

    在金麒看来,“无驾驶”这一看似有“颠覆性”的理念能带来的,恰恰是“无事故”、“无碰撞”等在今天看来尚不可想象的城市交通理想状态。

    自然·人

    本届世博会上,很多国家把参展主题落在了“自然”和“人”上,在这些画卷中,蕴含着创新和高技术的点睛之笔。

英国馆:亚克力触须打造“种子圣殿”

    “种子”是自然环境中最基本的元素,也是生命的源泉。以“让自然走进城市”为主题的英国馆,就通过种子来表达该国对大自然的崇敬,而“种子圣殿”也就成为英国馆的核心部分。

    专门负责世博会事务的英国驻上海总领馆新闻及公共事务高级官员钱铮向中国青年报记者介绍道:“种子圣殿的特点在于,它使用了6万根透明亚克力杆作为外立面的建筑材料,每根亚克力杆长7.5米,伸向不同方向,其顶端都用特殊工艺浇灌进了不同类别、形态各异的植物种子。体型较大的种子一般放置一颗,而一些细小的种子则会放置八九颗,最大的种子有小核桃那么大,最小的如绿豆般大小。这些种子来自英国皇家植物园和昆明植物研究所合作的‘千年种子银行’项目,其中绝大部分种子都是存活的,而且今后取出来依然能够种植。”钱铮说,起风时6万根亚克力“触须”会随风摆动,飘逸婀娜。

    整个英国馆并不只有这一座6层楼高的种子圣殿,还包括周边“打开的包装纸”形状的区域。共有三条用于展示的走廊通向种子圣殿。钱铮表示:“英国馆的整体设计寓意是,包裹在其中的种子圣殿是英国送给中国的一份象征两国友谊的礼物。”

    挪威馆:胶合木撑起“人工森林”

    15棵高低不一、枝杈伸展的象牙白大树,支撑起了挪威馆。这片“挪威的森林”无疑体现了挪威馆“大自然的赋予”这一主题。

    这些线条简洁的“大树”全部取材于挪威的松树,为保证坚固耐用只采用松树中间最坚硬的部分,而来自中国的竹子则作为其外部装饰。每棵树均有固定在地下的“树根”和伸展在空中的“树枝”。

阿联酋馆:网格结构织出“流动沙丘”

    对很多居住在中东地区的人而言,大自然就是沙漠。而作为拥有世界最大沙漠群的国家,阿联酋此次将把本国流动的“沙丘”搬到上海,让参观者有幸在沙丘里住一回。

    整个阿联酋馆由三座坡高20米、大小不同、连绵交织的“沙丘”组成,分别代表古代、现代和未来。三座“沙丘”采用双曲结构和国内首次采用的“自由形状”网格结构,使得相互之间看似分离,却又如沙砾般相互交织。展馆外表还仿效了风向造就沙丘的特征,即沙丘的迎风面在风吹作用下,表现为光滑;而沙丘的背风面则在沙子推进过程中,因顶端的沙子不断塌陷而形成美丽的波浪状纹理。

    据悉,展览期间,上海地区将以东南风向为多,因此在建筑造型上,南向的“沙丘”面上是光滑的金属面板,而北向的“沙丘”面则被设计成类似鲨鱼腮的弧形天窗,凹凸有致,犹如层层波浪。这种特殊的结构使整座建筑产生一种流动感,每当微风拂过,参观者都能感到“沙丘”似乎在移动。

    日本馆:高仿真机器人拉小提琴

    “自然”和“人”向来不分家。日本馆为解决“社会老龄化”这一重要的“人”的问题,将推出一系列机器人技能展示。

    “以前的机器人都是用来干体力活儿,而新一代机器人则越来越能够完成精细动作。它们的手指都很纤细、灵活,行动的仿真程度已相当高。”上海世博会日本馆负责人花田美香近日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表示,本届世博会将展出代表目前最高水准的机器人,包括能看护老人的机器人和能拉小提琴的机器人。

    “看护机器人”具有家政服务、医疗护理、迅速报警等多项功能,不仅可以记住一些基本的生活用语,还能在说话时走近对方并注视着对方面部等。而“小提琴手”机器人,则可以像真人一样边走边拉琴。它拉弓的动作能够和人一样细腻,演奏时还能够掌握力量的强弱,甚至能使用左手做出揉弦技巧,可见这种机器人的手臂和手指的灵活度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准。此外,日本馆还将设置“导游”机器人,为参观者提供各项服务。

    以色列馆:可吞下的胶囊体检机

    与日本大做机器人文章不同,以色列此次在“秀出本国新科技”时瞄准的是“人的身体”,可用于体检的胶囊摄影机就是对“科技为人”理念的最好诠释。在以色列馆,参观者将看到一个胶囊般大小的微型摄像机,只要将它吞进肚子里,它就可以拍下人体内各个部位的照片,一次毫无痛感的全面体检就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完成了;24小时内,胶囊便可排出体外。

    墙上玄机

    除了在“大自然”和“人”方面施以浓墨重彩之外,本届世博会各参展方还纷纷瞄准场馆“外墙”大做文章,希望在参观者接触场馆“里子”之前,就先被独具创新性的“面子”所折服。可以说,上海世博会各展馆的外墙暗藏玄机。

    瑞典馆:首都地图

    瑞典馆的外墙貌似平常,但如果仔细观看就会发现,墙体钢板上无数个小小孔洞实际上准确而完整地刻画出了一幅首都斯德哥尔摩市中心的地图。世博会瑞典参展组委会总代表任安莉女士甚至能在这幅“外墙地图”上找到自己的办公室。

    西班牙馆:藤“绣”古诗

    西班牙馆的外墙将采用8524根藤条编织而成,同时融入中国书法艺术,在色彩各异的藤条上巧妙地“绣”出一个个汉字,并拼成一首富有韵味的中国古诗。整个外形看起来像一个“诗意的藤条篮子”。

    澳大利亚馆:每天变色

    澳大利亚馆的设计灵感来自一种叫“乌鲁鲁”的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岩石块———澳洲艾亚斯岩。巨岩经过亿万年的风化侵蚀,其色彩会随着光线和气象的不同而变化多端。而澳大利亚馆的外墙就披着一件与“乌鲁鲁”一样会变色的“红装”,随着每天接受风吹、日晒、雨淋情况的不同,外墙表面特殊的耐风化钢覆层材料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氧化,从而带来颜色的微妙变化。从最初的橙红,到渐深的褐红,到世博会结束时,展馆外墙将最终神奇地变换出澳洲中部的红土颜色。

    德国馆:织入金属的布

    与大多数展馆不同,德国馆外墙使用的是一种网状的、透气性能良好的革新性建筑布料,表层织入一种金属性银色材料。这种材料对太阳辐射具有极高的反弹力,同时网状透气性织布结构又能防止展馆内热气的积聚,由此减轻展馆内空调设备的负担。据悉,德国馆将使用1.2万平方米这种外墙材料。在世博会结束后,这些布料将被再利用,如改制成小块遮阳罩,或加工成手提包等。

    芬兰馆:“冰块”堆砌

    芬兰馆的外墙更不可思议,由2.5万块雪白的“冰块”堆砌而成,而制作这种“冰块”的主要原料竟是废纸和塑料。实际上,这些“冰块”是一种鳞状花纹纸塑复合板。它是一种特殊环保建材,十分坚硬,不会褪色,移动或者拆卸也很方便,而且全部材料都可回收。据悉,这种新型环保建材此次也是通过芬兰馆首次向全世界进行展示。

    意大利馆:“透明水泥”

    意大利馆40%的面积由一种用新型“透明水泥”制成的透明面板覆盖。李胡生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解释说,“这种透明的混凝土,不但可以使人透过墙体看到内部景象,而且可以根据温度和湿度的不同改变透明度。”

    白天,自然光会透过这种透明面板照射到场馆内;晚上,场馆内部的灯光则会照到场馆外的街道上,整个房间仿佛隐形的“透明屋”一般。这种水泥之所以有如此高的透明度,是因为其中加入了玻璃质地成分,利用各种成分的比例变化实现不同透明度的渐变,此外在墙体的不同部位还使用了不同透明度的材料。这种新型建材不但可以增加室内光线,而且还能调节馆内温度,减少对能源的消耗。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