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旅游岛的后发优势
回顾历史,海南岛似乎从未缺少对外开放的机会。1978年改革开放,海南岛算是最早享受政策的地区之一。但是如果我们把海南省与其他地区进行比较,海南岛的发展相形见绌。
相对缓慢的经济发展,反而为今后的旅游产业奠定了基础。直至今天,海南省仍然拥有中国保护最好的热带雨林、海水和沙滩,令国内游客趋之若鹜。如果旅游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海南岛周边的岛屿和更远处的海疆或许能够成为高端旅游者的天堂、嬉皮士的隐居所,或是普通老百姓的潜水乐园。
将海南省打造成中国的迪拜,现今已经成为坊间一些人流行的解读方式。有关方面毫不讳言,希望在发展旅游的基础上,将海南打造成中国的自由贸易岛。在蓝图中,海南将会成为国内体制机制最灵活的旅游特区。人员自由进出,货物自由通关,货币自由兑换,免税品自由购买,旅游项目自由落户,国际旅游规则自由对接。有人猜测,这里或许还会成为各种彩票玩法、娱乐产业的试验田。
过去的几个月,海南省房价一路飙升,甚至有数小时提升千元的火爆表现。虽然在迪拜危机的警示下,有关部门对海南的房价采取了限制措施,不过,相信随着计划的推进,海南省的经济活力会得到进一步激发。“旅游搭台,经济唱戏”,据说,迪拜模式也是以旅游为契机,随后发展房地产、贸易和金融业。
在我看来,国际旅游岛计划“钱”景无限。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座自由贸易岛,可以满足购物、消遣、夜生活,恰好又坐落在美丽的海滨,这样的岛屿是多么令人向往。
但在国际旅游岛热火朝天的建设中,仍然有些问题值得思考:第一个问题还是旅游开发中的老调重弹——保护与开发的关系问题。我相信,海南房价的飞涨其幕后动力必定不是海南本地的热钱,经济领域尚且容易积食不化,更遑论脆弱的椰林、海滩?
第二个问题是国际竞争。如果按这样的模式发展下去,贸易的繁荣必然能吸引大量国内的游客。但是东亚及东南亚地区不乏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它们和海南岛拥有相似的模式,甚至更为优越的环境和氛围,我们在这样的竞争中用什么去占据优势。
第三个问题更为根本,那就是旅游和经济应该如何平衡?虽然旅游业的发展无非是为了经济,但是如果失去了前者,那么我们也没有必要打造什么“旅游特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