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的音乐
我和我的韩国室友执著地想尽了办法,去消灭隔壁的鼓点和电吉他。低音炮的声音穿墙凿壁,在夜里衰弱两个亚洲人的神经。好在经历了纸条、电话、上门、敲墙等多种抗议方法后,我们终于找到了楼层管理员,止住了音乐。取而代之的是夜间的聚会以及长达一个多小时欢声笑语的电话直播。
我终于停止了抗议,当我的意见并未被重视以及考虑清楚对于墙壁的隔音效果我无能为力以后。我不希望自己表现得过于神经过敏,给当地人留下一个不好的亚洲印象。毕竟我在美国,我要适应这里的文化。
有人说,来到一个新的文化环境里,新鲜感过后便是“挑刺时段”。各种不喜欢、不习惯、不欣赏的地方层出不穷,一种在异乡才会有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我和韩国室友靠在门边,讨论着亚洲人在被人指责后会有的满心内疚和立即修正的行为,与美国人的调侃与无视全然不同。
但突然某天,某人的一句话让我如梦初醒。“(隔壁的摇滚乐)这也是美国文化。”有人劝我。
赞美了动作娴熟的滑板男孩,赞美了在路上朝你微笑的女孩,赞美了愿意载你四处找教室的本地陌生人,赞美了舞会上奔放优美的美洲舞蹈,赞美了美国课堂上不用举手随意发言的宽松环境,也赞美了等待半小时才来一趟的轻轨的耐心旅客之后,我们才发现还有在隔壁大声放音乐震慑整栋楼的摇滚男孩,还有夜晚号召一大帮朋友霸占公共客厅的社交之星。同时,也有让人迷惘的种族、性别、阶层歧视。
种种细微感受掺杂在一起,像一大盘美国式沙拉加上个人喜好的沙拉酱,才是真正亲身体验的美国文化。各种元素单独拿出来评价,都像盲人摸象一样显得片面。同样在中国,我们有公车上的大声喧哗,但也有同学间的互相谦让,有社交场上的扭捏作态,同样也有彼此间的真诚相待。一个月的时间,对于不同口味的文化也只是浅尝,但已学会一种宽容。就像隔壁的音乐,你若不走进他的房间去听一听,也许永远都只能听到噪音。
清新时报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