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精英“取经”中国
潘刚对话世界顶级学府
1月18日,哈佛大学中国实践团考察内蒙古伊利集团。
近期,世界著名的顶级学府——哈佛大学的精英学子来到中国进行社会实践。除了考察北京、上海等重点地区外,1月18日,哈佛大学实践团冒着严寒来到中国乳都呼和浩特,特意考察了明星企业伊利,并与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进行了对话,深入了解这位中国著名企业家的商业思想。
作为孕育众多声名显赫的商界大师的摇篮,哈佛商学院显然对中国经济崛起中涌现出的众多企业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率领伊利荣登奥运与世博舞台的潘刚则成为哈佛大学生了解中国企业家的理想“标本”,并受到哈佛商学院的“跟踪”关注。早在两年前,哈佛商学院邀请潘刚通过时空连线方式登上哈佛讲坛,伊利的发展案例也被选入哈佛教学案例库。2009年,在行业危机与金融危机的双重压力下,潘刚率领伊利再次演绎了大危机下大增长的精彩,引领整个行业迅速复苏,引起了国内国际的关注,伊利不但入选上海交大中国十大商业案例、人大教学案例库,更吸引了哈佛学子前来“取经”。而本次对话,潘刚也再次以东方企业家特有的智慧与精神感染了哈佛学子。
东方企业家智慧折服哈佛学子
一位哈佛大学MBA学员表示,最令他困惑的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背景下,潘刚董事长是如何突破重围,在众多全球行业巨头们的围堵下不断创新,最终在立足本土之后,又将伊利打造成了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和企业。而潘刚的回答让哈佛学子深深地体会到中国企业家的务实精神与对市场动态精准把握的智慧。
潘刚表示,当今的中国市场已经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市场,对于乳制品行业来说更是如此,全球乳业20强全部进入中国市场。但对中国乳企来说,国际化首先意味着积极引入并消化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推行全球最高管理和产品标准,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急着把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卖到外国去。
而事实上,正是在这种思想主导下,过去几年中,潘刚一直在努力推动伊利产品结构以及技术创新向世界乳业强企靠拢,形成了科学而合理的产品结构。目前,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已占到业务总额的40%以上,基本与世界乳业强企看齐。在产品品质方面,从奥运标准到世博品质,伊利一直代表着中国乳品的高标准。目前伊利集团的产品已经实现了117项原料奶检测,899项涵盖原辅材料、包装材料的超国标检测,物流输送全程GPS跟踪等一系列硬指标,正是这些因素使得伊利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和支持。同时,消费者的投票最终转化成为伊利最具区域化的核心竞争力。这也是支撑伊利业绩和市场份额不断增长的最根本原因。
“中国式”企业家责任感染未来精英
在与哈佛学子的交流中,潘刚通过一个中国人与牛奶的故事向哈佛学子阐释了企业家与企业的责任精神,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在潘刚进入乳制品行业的时候,大多数中国人还喝不起牛奶,中国虽然有着全球最好的草原和奶源带,却也有着最多没有喝到牛奶的人。让中国人每天能喝上一杯奶,被潘刚理所当然地认为是每一个从事乳业的人的责任。刚刚从学校毕业的他将这样一个沉重的课题背到了自己肩上,并不断地付诸实践。正是秉承这种责任,潘刚将伊利发展成为今天的乳业巨头。实现了“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方便地每天喝上一杯奶”的梦想,潘刚也因此被称为“中国液态奶第一人”。
在与学子们的沟通中,潘刚一直在强调:“一个企业需要不断地创造利润来回报投资者,但是创造利润并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创造更多的价值来反馈社会。因此,伊利的经营始终秉承了厚度优于速度、行业繁荣胜于个体辉煌、社会价值大于商业财富的原则。”
正是在这种价值观的带领下,伊利成为中国乳品行业的“民族创造”领军人物。一方面,伊利始终通过技术和研发创新推出高品质的产品,另一方面,伊利致力于“健康中国”的理念,针对影响中国人健康的问题进行专项的研究和开发。2007年底,伊利通过6年的积累推出了唯一一款针对亚洲“乳糖不耐症”的“营养舒化奶”。同时,伊利奶粉事业部建立了全球首个针对中国母乳的数据库,并于2009年底成立首家针对中国孕妇和婴幼儿的研究机构“中国母婴营养研究中心”。这些成果破解了诸多行业难题,得到了全球业界人士的认同,在国际上捧得众多具有影响力的奖项。而伊利也成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标杆。
“大象无形,大爱无言”。可以说,正是因为潘刚这种返璞归真的责任感带领伊利不断突破,并在每个关键点赢得了商界的信赖和哈佛的关注。
一位哈佛大学的MBA在参观结束后说:“我们一直在跟踪关注着伊利与潘刚先生。伊利这种依托民族创新和本土市场不断进行国际化升级的发展模式,本身已经成为在现有的市场格局和全球经济背景下的一种突破。此次与潘刚先生的面对面交流,我们更是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企业家特有的务实、稳健与责任感,感受到潘刚先生在企业决策方面的高瞻远瞩。我们也期待着潘刚先生与伊利继续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