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解决代课人员问题要“有情操作”
本报北京1月21日电(记者原春琳)教育部人事司副司长吕玉刚今天表示,解决代课人员的问题要“有情操作”,不能否定代课人员曾经付出的努力和劳动,更不能简单地让所有代课人员离校回家。妥善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地方各级政府要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要求切实负起责任。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出于各种原因低薪使用了一批代课人员。据统计,截至2008年年底,全国公办中小学还有代课人员31.1万。这些人员构成复杂,其中也有不少是近年来素质较好、具有教师资格的大中专毕业生。
吕玉刚表示,应当说,这些代课人员在特殊历史时期和特定情况下,为我国的教育事业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付出了辛勤劳动和努力。
“教育部认为,长期使用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代课人员,损害了学生的合法权益;而同时长期低薪使用具备教师资格的代课人员,对他们也是极不公平的。”吕玉刚强调,“出于对学生和代课人员权益的维护,教育部明确反对这种不规范的用人行为,要求各地通过多种途径解决这一问题。”
吕玉刚认为,妥善解决代课人员的问题,各地政府首先要严格禁止聘用新的代课人员,规范中小学用人行为,保证合格教师的补充需求。对现在还在岗的代课人员,要按照以人为本、政府统筹、坚持标准、有进有出、积极稳妥、标本兼治的思路,把妥善解决在岗代课人员问题与建立完善教师正常补充机制结合起来,将择优招聘、辞退补偿、纳入社保等政策措施统筹考虑,特别是要允许那些具备教师资格、符合教师任职条件、素质较好、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代课人员参加公开招聘,择优进入教师队伍;对那些被辞退的代课人员,也要给予一定的补偿,同时随着各地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积极研究争取通过纳入城乡社保、农村合作医疗等办法,解决他们的实际生活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