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铁军:大开发中建奇功
征战西部,九总队官兵遇到的艰难困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在平均海拔4500米、空气含氧量不到海平面50%、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的阿里高原修建机场时,时常遭遇暴雪,气温降至零下20多摄氏度。两米厚的冻土层坚硬如铁,钢钎铁镐砸上去,只能留下个白点儿,挖掘机的铁斗砸下去,只能划出一条白印子。用汽油烧,用炸药炸,用破碎机破,官兵们像蚂蚁啃骨头一样,硬是一点点地砸开冻土层,挖出冻土层下面的淤泥装车往外运。可汽车刚走上几分钟,淤泥便全冻在车里,根本倒不掉。大家想方设法采用铺设隔离层等措施,苦战50个昼夜,终于完成土石方380万立方米,为机场主跑道提前贯通赢得了时间。
为解决“人间天堂”九寨沟的交通难题,九总队受命修建九黄机场。这项工程要削平4个山头,填平104米深的沟壑,超过日本神户机场填方高程99米的世界纪录。当时,许多专家经过实地考察,并结合民航规范要求得出的结论是:如此大的填方量,必须经过至少两年的自然沉降才能浇灌混凝土,否则,地基将出现大面积工后沉降,进而造成跑道断裂。而当地政府和百姓的呼声则是“机场建设不能等”。
于是,有关部门预留了3000万元返修资金,一位地方领导对九总队的领导说:“我们要求不高,跑道只要能够正常使用两年,两年后大修都可以!”
然而,九总队总队长曹定国却在心里暗暗较劲儿,他激励官兵们说:“我就不信省不下这钱,如果九黄机场两年后不出现大的沉降,行业规范就要因我们的成功而改变!”
为了减少工后沉降量,官兵们打破传统施工工艺,给跑道基础的稳固加上了多道保险:每回填6米增加一次满布强夯,提高地基强度和密实度;用排水沟先排掉地下水,每隔10米做一个隔水处理,消除地下渗水隐患……
科学精神最终换来奇迹。九黄机场自2003年10月18日通航到现在,跑道依然稳如泰山,即便经历了汶川特大地震,机场依然完好如初,打破了以前很多业内专家的断言。
从对混凝土原材料进行重新选择,添加具有保水、引气、缓凝效果的外加剂,及时根据温度、湿度等自然环境的变化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调整,进一步改进施工工艺,使浇灌不受环境的制约,到成功研制出获得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集道面残浆刮除、残渣清扫吸收、吹雪融冰等功能于一体的机场道面残浆(渣)多功能清除车,在参加和支援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九总队先后完成40余项新技术改造和工艺革新,一批科研成果分获全军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
截至目前,九总队共参加了100多项国家大中型建设项目,合格率达100%,优良率达95%。为了增强西部地区的“造血功能”,九总队在工程建设中不仅实行“优先使用当地材料、优先使用当地机械车辆、优先使用当地民工”的带动施工驻地群众快速致富的“三优先”原则,还无私地向当地建设者奉献自己的科技成果。他们把高原施工的先进技术传授给拉萨市市政公司,大大提高了拉萨两条主干道——金珠路、北京路的建设质量。拉萨市建委的领导感慨地说:“空军九总队为西藏地区培养了一大批施工人才,将西藏地区高原大面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发展提前了10年。”
10年来,九总队官兵在西藏建起5座机场,初步构建起西藏的机场网络;在新疆建机场12座,使得新疆成为我国机场最多的省级行政区;在云南建机场14座,使云南成为我国机场密度最大的省,让彩云之南的美丽传遍全世界。
本报北京1月2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