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安与父亲各种各的地
如今的吴国安已经和父亲在土地上“分家”了,“我们各自种各自的地,互不干涉,我种了20多亩,他种了10亩。”吴国安告诉记者,这是他“斗争”的结果。
2009年年初,因为和父亲在种植方式和选择品种上有矛盾,吴国安想到了去外地租地种菜。他在附近的村庄看好了一块荒地,并很快就谈妥了承包价格。可在准备签约的时候,荒地的主人却表示不租了,“因为他们听说政府要征用这块地”,吴国安只好又回到了家里。
由于曾经在网上公布过创业计划书,一名来自浙江的小伙子通过网络和吴国安取得了联系,他非常希望与吴国安合作创业。可是,由于小伙子父母的反对,这次合作没有成功,“我本来是打算和他一起创业的,遇到一个志同道合的人很难”,吴国安脸上尽显失望。
一个人也要创业,吴国安开始和家人“谈判”,他希望能够全权接手当初和父亲一起承包的20多亩土地,“我们说好了互不干涉,我也保证了不用他们一分钱”,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最终拗不过吴国安,答应让他自己干。
建大棚需要花钱,吴国安只好找最疼爱自己的二姐借钱,每次卖菜后获得的收益再马上投入到大棚建设上,“大棚里的灌溉系统就是我赚了第一笔钱之后才修建的”,如今,吴国安已经有了17个大棚。
既然有了土地就一定要种出好菜,吴国安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研究种菜上。他说:“我种菜的原则是,其他菜农没有的品种我要有,其他菜农有的,我要比他们上市早。”他上网查询外地优质的蔬菜品种,并且引进到自己的大棚里,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去年吴国安种了一亩紫薯,市场价卖到3元一斤,而本地普通的红薯只能卖几毛钱一斤,这让他一下子赚了5000元。一个紫薯能卖4元,就像新闻一样在村里传播开。吴国安告诉记者,紫薯是他从河南引进的种苗,因为刚开始种也不敢种太多,看到效益不错,他已经决定扩大种植面积。此外,他从外地引进的芋头品种也比本地的好吃,产量也更高。
因为一切都是尝试着起步,经验不足,吴国安种菜也有亏本的,菠菜就让他赔了钱。他后来总结原因,发现是因为刚开发的土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比较低,不利于叶菜类的蔬菜发根,“当时种了两个大棚,好在蔬菜本身投入不是很大,只花掉了一些种子和肥料费”。从外地引进的蔬菜品种也不是个个都能赚钱,“我引进了在超市里很畅销的娃娃菜,种了一亩多地,但它的产量太低了,我们当地种的大白菜,大的有一棵10多斤,小的也有三四斤,而娃娃菜一棵只有几两,虽然好吃,效益却显然不如种大白菜”。
随着吴国安的菜越种越好,父亲对他的态度也有了缓和,比如父亲种菜用的农家肥都是不经过腐熟的,容易烧苗,也容易得病虫害,小吴就帮父亲建了专门腐熟农家肥的池子,“还有他以前喷农药总是把酸性农药和碱性农药混合着喷,量也没有控制,我告诉他必须要科学喷洒,现在他也照着做了。他必须得承认,我们同时种芹菜,我的就是又嫩又好吃。”看到吴国安的菜地欣欣向荣,一些当地的菜农也开始找吴国安取经。
吴国安预计,今年早春一批蔬菜上市,他就完全可以收回成本了,“还能挣不少钱,除非有大的气候灾害”。对于当初的创业梦想,他说一直没有动摇过,“我现在就是在选一些适合规模化种植的品种,然后进行探索,只要机会到了,销路打开了,我就可以在村里成立合作社,带领乡亲们致富”。但吴国安坦言,自己现在与父母的关系还是比较“紧张”,而他坚信自己只有种好菜,才能化解双方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