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企业是靠情商与社会交往能力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市工商联主席王新奎在担任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校长期间就一直在探索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途径,在他看来,创业能力就是创新能力,而把创新创业教育,特别是创业教育引入到大学教育上,应该是整个大学教学中很重要的环节,“甚至融入到整个大学教学过程当中去”。
要帮大学生理解什么是现代企业
创新精神的核心究竟是什么?应该教大学生什么东西?陈琦伟坦言,还没有找出大家共同认可的答案,不过他认为,最基本的工作是要鼓励大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敢于去探索,敢于打破传统的定界,在实践当中不怕失败。
陈琦伟的公司已经做了10年的投资服务,其中很大一批企业都是年轻人创办的,通过与这些创业企业的接触,陈琦伟感觉到,对大学生进行的创业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帮助大学生理解什么是现代企业。在上海交大任教的陈琦伟曾经让学生定义一下什么是企业,很少有学生能回答准确,他就告诉学生,企业在本质上就是一系列合同,有形的和无形的合同,是带有法律约定的综合题,做一个企业就要有一系列的承诺,对同事、同行、客户都要有一系列的承诺,“不是有聪明才智就能够为所欲为,年轻人创业不是说能发明就能支持,要懂游戏规则才能保证更好地成功”。
陈琦伟认为,在目前更加健康、更加规范和更加跟国际接轨的经济环境之下,年轻一代如果把创新思想变成实践,不光要有创新想法本身,有产品本身,有技术本身,更要进行实践的活动,“一个有组织的活动,这就是创办企业。”
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已经为不少大学生提供过创业资金的支持,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就总结出,最有用的创业教育其实来自于创业实践中的真知灼见,从一些案例当中发现,一些大学生创业的企业,创业者在大学当中如果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创业实践,创业成功几率就比蒙头读书、不参加社会实践的相对来说高一些,“所以我们非常强调创业教育一定要增强创业实践的过程,而不是纸上谈兵”。
陈琦伟在接触一些早期创业企业时发现,他们有很好的产品和技术,在产品设计技术上非常领先、非常前沿,但是在企业运作方面却非常落后,“请家人管财务,请哥儿们管销售,这样的例子也不在少数”。他强调,做一个企业,创新主要依靠聪明才智,但是做好一个企业是靠情商,与社会交往的能力,以及遵循的社会道德和准则,这些是年轻人非常需要的。“不要让年轻人以为是运气好,拿了个好产品,有一个好的技术模式就发财了。”
创业教育要分层次进行
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则提出创业教育要分层次进行,也就是创业前、创业中和创业后的三个阶段的创业教育。创业前的教育应该具有普及创业精神的功能和筛选的功能,“我们要让每一个想创业的大学生知道,他们究竟是否适合创业。一方面,无论是创业还是就业,每个大学生都需要创业的精神,如果有些大学生不具有创业的素质和能力,贸然走上创业道路,也是不适合的。”
创业中的创业教育则主要在实际创办企业之前的创业教育,教会他如何创业,比如到哪里注册?注册以后在哪里使用?招聘流程是什么等。创业后的教育则是在创办企业之后,给创业者进行实战的培养,采用创业导师的制度或者培训的方式,使他知道一个企业怎样进行良好的运作,教会他融资,教会他营销等。
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赵曙明则认为,从创业教育模式发展来说,一要坚持开放性原则,二要打造创业教育的系统平台,三要走科技教育国际化道路。一方面,通过鼓励企业科研院所的联系,建立更为紧密的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把学生的创新活动与当地的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等结合起来,取得社会效益与个体效益的统一;另一方面,通过课程平台和课程合理的设计,让学生拥有基本的理论和知识,同时,通过个性化服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创新创业平台,要强调社会的重要性,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包括各种竞赛。还有很重要的一方面要坚持国际化原则,让学生用更宽的视野发现问题。赵曙明指出,2005年,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与国际劳工组织开始在中国高校推广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把国际劳工组织为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开设的课程引入高校,并且对进行KAB教育的教师进行了培训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