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1月26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阅读周刊

私人•笔记

刘苏里 张晓辉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1-26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梁文道

    梁文道风卷大陆阅读场,一年工夫,便有《常识》、《噪音太多》、《我执》、《读者》呼啸而来,本本畅销,并非偶然,乃厚积薄发使然。新上架的《我读》,据说梁先生“不认此账”。我看,此集还是节目原汁原味,对没机会看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的读者,不妨先读了再说。“文道说书”,除各人感受不同的一套套外,他的黑白着装也是一绝,我谓之“黑白两道”;某次谈话间,一朋友说他是“南北通吃”。“文道”便是横批了。我以为,对子与横批,是对游走于人间“江湖”的作者的精准线描,或还是他说话、为文令人绝倒的另类刻画。作者另一面貌,多不引人注意。正如该书编者序言,从节目道具小门洞里走进来又走出去的梁文道,节目两年下来,没有商业喧嚣,他独来独往,心里装着天下,肩上扛着的却是孤独。

    陈丹青

    有几年了,陈丹青年初总有新书上市,像是贺岁,比如2003年《多余的素材》,2005年《退步集》,2007年《退步集续编》,2009年《荒废集》,等等。如此,读者便有期待。这不,一开年,《外国音乐在外国》来了。这册书,脱胎于9年前《陈丹青音乐笔记》,今次多收近年四篇长文,装帧、版式,以及图片质量与规模,皆非旧作可比。保留与新增,说不上刻意,但给读者以意外。作一次对比阅读,看看作者9年写作的进步,心态的变化,以及“意见”中岁月的痕迹。《在维也纳(之一)》是这样开篇的:“那天午后寻到贝多芬的家,下雨了。老公寓门洞空无一人,天井亮着……我来早了,贝多芬不在家。”《在萨尔茨堡》中,作者流连小镇居民街头舞蹈,问一位老人跳的什么舞,老人答曰:“我怎么知道?!我的祖父的祖父就这么跳。”这或许不经意的问答,却道出欧洲小镇日常生活进而政治生活的秘密!同篇,有这样句子:“人声鼎沸。到处是音乐。”平淡的9个字,分明是一幅电闪雷鸣的图画。读此作,两字感受:过瘾。

    李侃如与王缉思

    《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是李侃如在中国大陆出的第一本书,读者知道他,但未必了解他。这部了不起的作品,1993年出英文版,2003年有过一次修订,被介绍到中国大陆,又花7年时间。作者不仅是美国对华政策的要角,还是多有见地的中国政治研究专家。有人评价《治理中国》是继费正清《美国与中国》之后又一部难得的中国研究精品。王缉思教授在书序中写道:“我们研究美国是为了中国,似乎是天经地义。但是,他(们)研究中国却不完全是为了美国。这一强烈反差……既反映了中美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也反映了文化背景与精神境界的差异。”很中肯。我也很赞成王教授的另一说法:我们未必那么了解自己,但李作中能让我们补上这一课。与我们关联如此紧密的一部作品,旅行17年抵达中国,说明李作来之不易,很有些象征意味。

    张大春

    2004年《小说稗类》在大陆出版前,很少有人知道张大春。书出后几年,记得他的人,也多不到哪里去。张大春“登陆”成功,恐怕还是那本《聆听父亲》。到《认得几个字》时,其文名挡都挡不住!《认得几个字》是去年“旧书”,可新年出了校正版,是应知道的。作者看似讲识字,却满篇人生的悲欢哀喜。跟他近似的,还有刚刚登陆的唐诺《文字的故事》,以及多年来不断被翻印的瑞典人林西莉的《汉字王国》。有时我想,汉语的历史,以及其中、背后的故事,注定要这些远来的和尚并非门外汉提醒似的。我相信,张大春们的汉语故事,还会讲下去。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