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1月26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周刊
人物

常嘉煌:石窟深处造方舟

实习生 杨茜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1-26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1月9日下午,在北京798艺术区尤伦斯中心的报告厅里,一个中年人在台上讲述着张大千、常书鸿等一连串人们熟知的人物与敦煌石窟之间曾经的往事。台下观众寥寥二三十人,而台上中年人那关于敦煌石窟的一个计划,却近乎乌托邦般的宏大。

    中年人名叫常嘉煌,他与敦煌的因缘,源自他的父母——大名鼎鼎的常书鸿和李承仙。

    1935年,旅居法国并已颇有名气的画家常书鸿偶然发现了流落海外的敦煌艺术品,原本排斥中国绘画的他被深深震撼,决定回国。辗转7年,到了敦煌。敦煌迎接常书鸿的只有一碗简陋的醋拌面。从此,常书鸿为敦煌石窟文化保护奉献了一生,被尊称为“敦煌守护神”。1950年,常嘉煌在莫高窟皇庆寺出生,他的母亲是被称为“敦煌痴人”的画家李承仙。1994年,常书鸿病重时,其时已旅居海外的常嘉煌来到父亲病床前发誓:“嘉煌回敦煌。”就这样,常嘉煌重回出生地,接下父亲手中沉重的接力棒。

    自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王道士发现,沉寂千年的敦煌石窟至今,已经经历了110年的喧哗岁月。在过去千百年的自然环境中,石窟很少受到外界的侵蚀,而随着石窟的对外开放,每日数千人的到访使洞内的脆弱文物——土质绘画受损日益严重。常嘉煌说:“石窟是个生命体,有它自身的生命周期,也会有崩溃的时候。最好的保护方式是恢复石窟宁静的状态,但这看上去有悖于敦煌当今旅游产业发展。”一方面,常嘉煌希望所有人都能够在虚拟的数字空间共享敦煌艺术,另一方面他启动了敦煌现代石窟工程。

    这个计划,是在敦煌古代石窟数公里外的断岩,在广袤的戈壁荒漠上开凿大规模的新石窟群;尝试建造和谐、环保的地下“自足城市”,筑起人类21世纪的精神伊甸园。

    这个看似有些乌托邦性质的庞大工程,承载着常书鸿夫妇生前数十年的心愿和常嘉煌十几年的努力。常嘉煌的敦煌艺术传承理念中,除了包含复原消失的敦煌艺术外,更重要的是以石窟为载体,建成现代的地下“方舟”,留存当代人的文明信息,同时,和谐的环境理念被反复重申。常嘉煌说:“人类不断在地表和向天上延伸着建筑,不断造成着对自然生态的危害。我们现代人太奢侈了,想要住越来越大的房子。其实,我们应该有宽敞的工作空间和相对小而合理的生活居住空间,多走出房间与广袤的自然融合。重回戈壁中的洞穴和微型绿洲,能让人们重新体会‘负空间’带给人们温馨的‘场’,让人获得如重回母体般的温暖和安全感”。

    新石窟计划吸引了一批批国内外艺术家和志愿者自费前往参与。常嘉煌指着投影上绵延数公里的新石窟图片说,“敦煌现代石窟群至今已开凿的石窟,相当于唐代僧人185年的开凿规模。”

    然而,这个宏大工程也遭到了许多质疑——有人指责说这是一场骗钱的荒诞行为,也有人担心整个项目会沦为纯商业性的开发。自2001年担任非营利的“中国敦煌现代石窟艺术中心”社团法人至今,常嘉煌始终拒绝商业开发,依靠卖画支撑石窟开凿,个人投入累计数百万元。“加诸我头上的两个光环——常书鸿的儿子和敦煌画家,使我的画增值。我把这部分捐出来也是在回馈社会带给我的地位和名声。”唯一让常嘉煌觉得矛盾的是,用于这项事业的时间越多,作画时间就越少,经费也就会更少。

    在常嘉煌心中,现代城市太过拥挤和狭小,敦煌的32000平方公里戈壁,才是实现梦想的广阔天地。面对整日蜗居在城市狭小空间的年轻人,常嘉煌笑言:“我很难理解,每个人都在城市里追逐达不到的梦想,这太可怕了。”他说,那些地下“负空间”和绿洲、洞穴,或许不能为年轻人圆现代大都市之梦,但至少能帮助他们在远离喧闹都市的宽广空间里,愈合和调理内心的伤痕。

    30年前,常嘉煌曾问父亲:“怎样才能使你们的研究成果有益于人民?”父亲微笑着说:“这是你们这代人的事情了。”如今,常嘉煌坚持石窟免费对外开放,欢迎所有人前来进行艺术创作或体验。正在开发中的新石窟网络体验平台将在几个月后正式投入使用,不可移动的石窟艺术将成为流动的、延伸的、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的新媒体艺术。

    2010年,现代敦煌石窟工程进入第15个年头。常嘉煌说,他将继续画画、卖画、演讲、介绍敦煌艺术和新敦煌理念、继续新石窟项目,他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参与进来。“我国国土面积的43%是人类难以生存的戈壁、荒漠和荒山,敦煌是一个巨大的实验场。如果能有两亿元建造10万平方米的荒漠地下冥想休闲空间,让人类能在戈壁舒适地居住,这本身就是一件人类通向未来的巨大方舟艺术品。”而因资金不足导致工程无法快速推进也是事实。被问及“万一走不下去”的问题时,常嘉煌说:“在这里,每开凿一米,就是一米的艺术品。当你进行不下去就停下来,这个作品就完成了。我的母亲说过,最坏的情况不过是‘买几车水泥,把(石窟)洞口封上,然后离开’。”说这话的常嘉煌,笑得从容不迫。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