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1月27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要闻

官员下基层,何必回老家?

丁先明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1-27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日前,四川巴中市委、市政府办公室发出通知,要求全市副科级以上的干部每个月必须回到自己的出生地或成长地的村或社区,住两天以上,加强同父老乡亲的感情交流、工作联系,并要向所在单位写个人心得体会。此举一出,引起社会强烈反响。(1月26日《人民日报》)

    官员也好,群众也罢,出门在外“常回家看看”,这是人之常情,怎么还要对此作出强制规定?原来,在不久前召开的巴中人代会上,一些边远农村的代表、教师代表反映,现在乡镇干部“走读”现象多起来了,有的领导干部下基层来去匆匆,蜻蜓点水。“干部下基层回老家”的规定乃是回应代表呼声之举。

    毫无疑问,这项规定的初衷是好的,旨在培养干部深入基层的工作作风。然而,认真分析一下,不难发现,基层代表反映的是干部在任职地的“走读”现象,抱怨的是干部在任职地下基层时的蜻蜓点水,并不是说干部“回老家”太少了。这项干部必须回老家下基层的规定,显然有些答非所问。

    干部下基层,为什么非要回老家呢?《通知》解释称,回乡开展群众工作,有一定的地缘优势、人缘优势、血缘优势。但这些“优势”在现实中会不会走歪,遭遇“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尴尬?正如当地一位干部所担心的,“其他地方和家乡一样需要关心,要是领导干部趁机把项目、政策都集中到自己的家乡,会不会引起不公平?”

    在实际操作中,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干部回老家下基层也容易变质为“领导视察工作”或“衣锦还乡”。这样的话,只能徒增“扰民”的新弊端,所谓贴近百姓恐怕将是一句空话。

    再者,干部每月回老家住两天,加强与父老乡亲的工作联系,这种行为该如何考核?走亲访友算不算贴近群众?如果没有科学的实施方案和考核标准,这一政策的客观结果可能只是让官员每月多了两天探亲假。

    仅靠一项规定,很难培养出干部真心下基层的工作作风。巴中市可以在良好出点发的基础上,通过完善的机制,在实际工作中让干部形成自觉到基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否则,可能会“好心办不成好事”。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