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2月4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青年调查

“穿越小说”引领年轻一代亲近中国史

民调显示,公众喜欢的文化作品中,78.4%的人首选能让人有所思考的
本报记者 王聪聪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2-04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2月2日,导演胡玫根据史诗电影《孔子》改编的同名小说面市,受到读者欢迎。图为读者在湖北宜昌的天赐书城里阅读影视小说《孔子》。

    刘君凤摄

    最近,北京市“上班族”于波看完电影《孔子》后,专门跑到书店买了本《论语》的“口袋书”,“重读那些经典的语句,又有了新的感受。”目前,正在上映的《孔子》引发网上热议,年轻人中,有喜欢的,也有“拍砖”的。但于波觉得,无论人们喜欢与否,只要能吸引大家关注和讨论,多少都会让人受到文化的熏陶。“希望多出一些《孔子》这样文化味儿浓的作品。”

    近年来,无论是小说、歌曲还是影视剧,文化味儿、历史气息都越来越浓了,从《明朝那些事儿》到《青花瓷》,再到电影《孔子》,都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欢迎。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对1412人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在公众喜欢的文化作品中,78.4%的人首选“能让人有所思考的作品”,70.2%的人青睐有文化内涵的作品,67.7%的人喜欢能让人学到知识的作品。

    网友“海思源”原来觉得看历史书挺费劲儿,但自从他迷上“穿越小说”(网络小说的一种题材。其中的主人公由于某种原因穿越时空,到了另一个时代——编者注),就琢磨着:真正的历史人物是什么样子啊?于是他开始寻找相关的书籍,感觉很有趣。他还喜欢上了一些文化味儿浓的电视节目,“从中可以知道很多经典诗词和珍贵的历史文献,拓宽了我的阅读范围,还听到了不少新的观点和解读。”

    “中小学课程和课外阅读会涉及一些历史知识,但这样的作品整体上偏少。”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蒋原伦说,过去的史书和影视剧对历史的解释比较单一,人物脸谱化。现在的很多作品里,可以看到“活生生”的人和事儿了。

    为什么文化味儿浓的作品开始走红?调查中,65.9%的人认为原因是这些作品改变了单一、严肃的表达方式;65.1%的人认为原因是“文化和现代元素融合得好”;63.0%的人表示是由于文化本身有吸引力;42.2%的人认为原因是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希望通过这些作品学习文化。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教授苗棣表示,中国人的历史情结一直很重,把历史通俗化的写法由来已久,比如《三国演义》、《二十四史演义》等都改变了传统历史作品的叙述方式。现在的“穿越小说”和《明朝那些事儿》等作品,则采用现在比较流行的笔调,更符合年轻人的口味。不过,从通俗文化读本的流行也能看出,年轻人对历史文化知识的理解能力还不高。

    公众怎么看当下年轻人的文化鉴赏力?调查发现,仅4.0%的人表示“水平很高”,18.3%的人表示“水平不高”,35.5%的人认为“良莠不齐”,41.2%的人认为“一般”。

    对于年轻人文化鉴赏力不高的主要原因,调查中,80.2%的人认为,是社会大环境对文化缺乏足够重视;65.4%的人觉得是应试教育的必然结果;58.9%的人认为,目前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不高,无法出产足够的文化作品;46.6%的人表示,国家政策对文化产业支持还不够;39.5%的人觉得,父辈自身文化素养不足以影响孩子;28.8%的人认为原因是当下缺乏文化大师的带动。

    蒋原伦认为,其实国民的整体文化水平都在提高,特别是有了网络后,人们的眼界更开阔了。“鉴赏力就是以看得多为基础的,只有经过积累和反复比较才会有判别能力。”

    苗棣建议,如果有时间,年轻人应该多读“正史”,因为现在的一些作品以“历史题材”为卖点,但其中缺乏传统文化的东西。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