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2月10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特别报道

“两栖”教授多处挂名各方获利

本报记者 李剑平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2-10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随着国家加大科研的投入力度,部分高校教授纷纷摇身变“海归”,国内、国外高校两头“挂”,一方面方便在国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另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申请国家有关科研项目与经费。

    对“一女嫁两夫”、一篇七八千字的论文挂一大串名字、一名教授列名两三所大学的现象,中国科学院政策所专家张洪石剖析说,“这是另一种学术腐败”。一般而言,学术论文只有通讯作者才是论文的真正作者,其他都是“拉大旗,作虎皮”。

    据透露,导致目前国内高校“两栖”教授盛行的原因不外乎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考核、评估唯论文是举,一些不具备科研实力的院所纷纷把学术大家、知名教授的名字挂在论文上,一举多得。首先利用知名教授、学者的名望与影响,论文容易刊载;其次应对各类考核评估手中有料,心中不慌;第三,作者与被挂名者均可名利双收。张洪石透露:“这已成为国内学术界一种新的乱象。”

    中央党校教授卓泽渊说:“这种现象在学术界很普遍。”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把这叫做“搬砖头”。他说,把砖头从一个地方挪到另一个地方,基本上是搬运工和泥水工的事,这与办学、科研风马牛不相及。但近年来,国内高校的办学者、教授、学者乐于当“搬运工”,把在其他单位任职的院士、教授及其成果“搬来”放进自己的师资队伍与科技成果中,以“共享院士”、“两栖教授”的身份进行统计。

    北京大学夏业良教授、南开大学关信平教授说,这个事情太敏感了。“事实上,这已经成为高校公开的秘密”。熊副院长透露,有不少教授、学者在课题结题时,把自己不多的成果分别“搬运”到同时承担的不同课题名下,以便交差。学院负责人告诉他说,课题设立方要的是一个可以向领导交代的成果,管他这个成果是不是由这一课题经费支持而获得的,总算有一个成果交差。而教授学者为了完成课题经费指标,从课题中提成更多,乐于申请更多的课题,可哪有那么多精力去完成课题?

    熊丙奇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院士、教授“两栖”盛行的背后,首先是高校缺乏踏实的办学精神,不是希望通过脚踏实地的努力取得办学与科研的成果,而是追求短期效应,追求表面上、数字上的虚假浮华。另外,不以造假为耻,不论是“口径不统一”造成的数据差异,还是出于良好愿望申请的项目,拿同样的成果应对不同课题,本质上就是欺骗和造假。

    上海财经大学沈凌副教授获得过德国波恩大学博士学位,他说这种现象是不是资源共享难以断定,不过,现在国外很多大学的教授在国内高校兼职。这些外籍教授一年只有9个月工资,其他3个月校方鼓励他们去兼职。这种做法对各方都有利。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