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2月10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青年话题

孩奴称谓标签化不能只怪媒体炒作

胡印斌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2-10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中青报的报道引用专家的话否定“孩奴”的说法,认为“‘孩奴’主要是部分城镇年轻家庭一种夸张的自嘲”,47.0%的接受调查者认为,“孩奴”这个词完全是媒体炒作出来的概念。(《中国青年报》2月9日)

    中国人习惯于凡事命名,“必也正名乎”,“一名之立,旬日踟蹰”,其间呈现出某种程度上的“标签化”,也不能仅仅怪罪媒体炒作。

    就说“孩奴”。我也认同这个称谓上附带的“夸张的自嘲”,我从来都不认为时下的城市年轻家庭真的很难抚养一个孩子。问题的关键在于,恰恰是这种形象化的夸张和自嘲,揭示出年轻一代遭遇的巨大生活压力,以及压力之下情绪的纠结和释放。在压力巨大的社会现实面前,专家最该做的,其实不是急着否定“孩奴”的说法,而是通过建言献策推动政府决策、谋求社会改革,以切实纾解目前社会上的情绪堆积。

    事实上,唯有生活在具体的生活之中的人,才真正的冷暖自知、甘苦自知。专家可以否认“孩奴”,但有着“孩奴”处境的年轻家长的切身感受并不能随着语词的消失而消失。前两天,我带孩子上医院打疫苗,大夫很负责任地告诉我,你可以有三种选择,一是免费疫苗,就是某省曾经出过事的那种国产疫苗;再一个是国产收费疫苗,30元一针;还有就是进口疫苗,199元。我承认我有三种选择,然而,面对负责任的医生,一个负责任的家长又有多少选择?谁又能说这里边存在“攀比心理”?而此种感受日积月累,“孩奴”的形象化称谓岂可轻易去掉?

    可见,这些称谓在媒体上的“标签化”,不过是公众表达的一种简易程序罢了。媒体当然可以被要求换一种说法,甚至不再出现这样的称呼,但这并不意味着类似的语词就不会出现。说到底,改变称谓的负面意义,只能通过改变称谓背后的社会现实入手。如果中国的城市能够让人生活得轻松美好,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健全有序,横亘于区域之间的福利壁垒尽快取消,则中国的年轻人当然不会认同“孩奴”的说法,那个时候,媒体又如何能够炒作出来这个“奴”、那个“奴”呢?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