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2月23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青年调查

多数新加坡家庭都用中文交流

本报记者 肖舒楠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2-23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杨颖婷,新加坡某保险公司职员

    2008年2月至今,杨颖婷一直在新加坡一家保险公司工作。她说,在新加坡两年,她没有一点异乡的感觉。因为新加坡人的生活习惯和观念同中国人非常相似,有种说不出的默契。而新加坡人对中国的关注,也远远超过对其他国家的关注。

    中国青年报:刚刚过去的春节,新加坡人是怎么过的?

    杨颖婷:新加坡居民大部分都是华人,所以春节对他们来说也是最重要的节日。前段时间银行还特意发出告示,说可以换新钱了。因为很多新加坡人需要换新钱给孩子们发压岁钱。春节的时候,新加坡人都会走亲戚、吃饺子。不少商店也趁着春节打折促销,大街小巷都贴着新年祝福语。不过和很多中国年轻人一样,新加坡青年也抱怨春节和以前相比没什么年味儿了。

    其实,新加坡人的观念和习惯在很多方面和中国人相似,甚至更传统。记得去年农历七月十五的“鬼节”,我看到很多居民楼下都有人烧纸、烧香。那天晚上,整个新加坡城都烟雾缭绕。

    中国青年报:那你觉得新加坡青年和中国青年最大的不同在哪儿?

    杨颖婷:我感觉不少中国青年都挺“宅”的,包括我在内。刚到新加坡时,一到休息日,我总“宅”在家里,哪儿都不去。一个周末的傍晚,我依旧“宅”在家里上网,突然接到同事电话,叫我一起吃饭。我推脱说“想休息”,其实那是托辞,我也挺无聊的,但就是不愿意出门,很多中国同学也都这样。但让我意外的是,我挂掉电话后不久,另一个同事又来电话劝我出门,他说,“你这样‘宅’在家里是不对的,要多出来呼吸新鲜空气,和朋友接触。”就这样,不到半小时,我先后接了五六个同事的电话,最后只好出门了。

    中国青年报:新加坡的“80后”、“90后”中就没有“宅男宅女”?

    杨颖婷:据我所知很少,新加坡几乎没有“宅青”。他们很重视人际交往,并制造很多人际交往的机会。新加坡的中学生,几乎每月都会组织外出活动,比如去郊区露营,甚至去周边国家旅行。这样的活动很有规律,不会间断,家长们都很支持。我们同事也会不定期、高密度地组织活动,比如打保龄球、打沙滩排球等等。

    中国青年报:不会打保龄球的话,跟着去不是很无聊?

    杨颖婷:我就不会啊,最先也说不去的,可他们总是一波接一波地电话“轰炸”。新加坡年轻人很热情友善,我第一次打保龄球总把球抛到两边的槽里,自己都觉得很没自信,但他们总是说“这次好多了”。还会有一个人站在旁边指导我。所以之后,不管他们玩什么稀奇古怪的活动,甚至很多活动我都没听说过,我也很愿意去,因为他们会鼓励你,而且和他们在一起,一点都不会觉得冷场。

    中国青年报:你们一般讨论什么问题呢?

    杨颖婷:除了感情问题、一些小八卦,还会谈一些国际时事问题。但谈国际时事问题时,他们谈得最多的是中国,几乎没谈过欧洲、美国。比如中国GDP上去很快、重庆打黑的情况、北京上海的发展等等,也会说中国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改善,比如毒奶粉事件、贫富差距问题等等。感觉他们对中国非常了解。这可能和很多新加坡人是华人有关,他们对中国是很有感情的。我的新加坡同事还告诉我,多数新加坡家庭都是用中文进行交流的。

    中国青年报:你在新加坡经常说中文?

    杨颖婷:会见客户或者认识新朋友的时候,交流通常是以英文开始,因为有时你很难分清遇见的是华人、印度人还是马来西亚人。不过有趣的是,每当交谈双方中有一人迸出一个中文单词,大家就会会心一笑。在接下来的交谈以及以后的交往中,双方都会一直用中文交流,而且会觉得更亲密。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