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3月11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两会汽车
环保部潘岳:环境税只是“新朝换旧服”

该不该出台环境税 代表委员意见不一

本报记者 马连华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3-11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自从2010年初,国家酝酿出台环境税的消息传出以来,各方面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大多数人认为,虽然加强环境保护、倡导低碳经济是大势所趋,但目前车主承担的税费已经很多,开征环境税不仅会增加车主负担、有悖社会公平,还会影响汽车产业的发展。

    在两会上,代表们对该不该出台环境税也持有不同的看法。全国政协委员、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表示:“环境税出台越早越好,能源的价格提得越高越好。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技术进步,才能减轻环境压力。而国家的考虑是先发展起来以后再进行治理。可能时机还没到,但能源的价格一定是上来的。”李书福委员在提案中表示,希望国家充分考虑能源环境的制约因素,借鉴国际经验,及早出台强制性燃油经济性法规,给社会以强烈的节能和环保信号,使新进入市场的汽车平均能耗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与李书福委员持相同意见的还有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他认为征收环境税是企业升级换代的经济动力,环境税征收制度设计得当,就能够淘汰落后产能。“征收环境税看起来是增加了负担,但如果设计得好,就会有效制约企业对化石能源的消耗。在经济压力下,大家都会千方百计节能减排,开发有利于循环经济的工艺和技术,这个过程中就会产生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虽然没有明确表示支持环境税,但全国人大代表、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建议在油价中加入环保税,对高耗能高污染的汽车产品施以重税,而低耗能低污染的汽车征收低税,以此来引导消费者购买环保节能的小排量车。王凤英还建议,以排量和车型尺寸为征收依据,体现小排量、低能耗与大排量、高能耗汽车产品的税费额度差异,并将优惠向小排量车倾斜。

    不过,也有人大代表提出了相反意见。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总经理曾庆洪在两会议案中表示,征收机动车环境税时机不成熟,不利于汽车产业的发展。他认为,国家征收环境税是体系性工程,不应与国家鼓励消费政策相抵触,不应杀富济贫。“去年以来,正是在国家促进消费政策的刺激下,我国才一跃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开征机动车环境税,显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汽车消费,在目前的经济复苏时期,开征时机尚不成熟。”

    曾庆洪代表还表示,目前汽车征收的消费税、燃油税和购置税,都按照大排量多交税、小排量少交税的原则征收,已经体现了环境保护的作用,如果再开征新的税种,既不太经济也不合法规,如果想要加大环保的作用,可以在原有的税率上调整,比如调整燃油税税率。

    “机动车环境税的税率如何确定也是个难题。如果税率过低,通过征收环境税抑制机动车尾气排放的调节作用就难以显现。如果环境税的税率过高,不仅令消费者难以承受,而且有可能制约汽车企业的健康发展。如果对生产厂家提出更多更高的质量要求,就会加大生产成本,厂家必然会将其增加的成本投入转嫁给消费者,也就是说,真正替机动车环境税买单的是机动车使用者。”他说。

    对于公车如何征收环境税,曾庆洪代表也认为存在难题。公车大多是大排量汽车,行驶里程远超过私家车,按照开征机动车环境税的初衷,公车应该是这项税收的主力军。但即使公车缴纳环境税,也相当于将纳税人的钱从政府部门的左手转移到了右手,或者相当于纳税人为公车环境税买单,这显然是不公平和不合理的。

    “我是做汽车的,不好对环境税做评价,唱反调也不好。只希望政府在出台一项政策时,要有系统性的思维。对政策的效果要做正确评估。”对于是否应该征收环境税,全国人大代表、江淮汽车董事长左延安显得比较委婉。

    虽然争论很多,但来自各方面的消息显示,开征环境税已经是大势所趋。2007年6月,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研究开征环境税”,2008年两会上也提交了关于开征环境税的提案和讨论。2010年,国家发改委《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到,要加快理顺环境税费制度,研究开征环境税。

    环境税将开征的确切消息来自环保部。3月3日两会间隙,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告诉记者,财政部、税务总局、环保部已经将环境税问题列入议事日程,但环境税的制定颁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相关部门的会签和各方面协调沟通,因此出台时间表尚未确定。

    潘岳说:“外界对于环境税有一些误解,误认为开征环境税是雪上加霜,要增加企业负担。环境税只是‘新朝换旧服’,对过去的环境收费是一个更好的规范,不会加重企业负担。也就是说,环境税的出台就是过去各项环境相关税费减免的那一天。”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