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3月22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特刊

我们的青春,日本的青春

本报记者 黄丹羽 堵力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3-22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这是大阪世博会最受欢迎的展品——美国“阿波罗号”飞船从月球上取回的月亮石。

    

    大阪世博会上,来自各国的各式面包被汇聚在一起。

    

    苏联馆是大阪世博会最热门的展馆之一。图为苏联馆展出的苏联卫星。

1970年大阪世博会涌现参观人流高峰。人们扶老携幼争先恐后看世博。

    八木亚夫、笹井常三和宫本二美生经常会约在大阪北郊的世博园门口见面,他们仨是老同事———都曾在《每日新闻》工作,一起报道了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

    世博园里,当年辉煌的场馆都老了、旧了,3个人也老了,白发苍苍。但老同事坐在一起,一想起青春岁月,就像坐上了穿越时光的快车,回到了40年前。他们的脸现出红晕,眼里闪着光。

    “每个时代都会散发自己的热量,辐射到今后的历史中。”宫本二美生至今仍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光和热,那个时代,最大的盛事就是世博会,世博主题“人类的进步与和谐”,是他们这一代人共同推出的,这让宫本二美生觉得无比自豪,“创造这个主题的人就代表这个国家。”

    “那是日本的青春,也是我们的青春。”他们经常这样说。每次聚会,3位老人都会豪饮,却从来不醉。

    有时候,人生的精华就凝结在短短的一段时光里。上世纪70年代,浓缩了这3位老人以及他们同代人太多的人生记忆。酒杯相碰,沉睡的历史便被一次次唤醒。“通过大阪世博会,日本的年轻人告诉世界:我们在这里。”宫本说。

    为青春干杯

    “数年前还被灌木植物覆盖的千里丘陵上,突然拔地而起了一座未来都市。最先进入人们视线的是太阳塔,随后,更多的神奇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笹井常三说。在当时是外语学院英文老师兼《每日新闻》英文版编辑的他眼里,那时的日本,是一个青春的日本。在他们的记忆里,大阪世博会前后的祖国,处处充满奇迹。

    同样在世博园,每平方米每天涌过的人流超过1000人,这在全球世博史上是空前的。不过,整整半年的大阪世博会又被媒体称为“事件博览会”。当时,小事故不断,驻在世博园里的工作人员,一方面见证和享受着这一伟大的展会;另一方面则每时每刻得揪着心祈祷平安无事。

    正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的宫本,忽然用日语唱起歌来,另外两位老人旋即很有节奏地加入进来。原来,这是大阪世博会的主题歌,《来自世界各国的你好》。“世博会期间,日本到处都可以听到以“你好,你好”开头的这首歌,这可是《每日新闻》发起征集的。”宫本解释道。

    宫本先生今年70岁,没有一点老态。与中国青年报记者聚会的那天,他穿了蓝白条子衬衫,打着嫩黄色的领带,非常健谈,幽默风趣。可以想见,年轻时候的宫本一定对年轻女子极具“杀伤力”。他是3人中的弟弟,每次见面,大家都要拿“世博恋情”来笑话他,但宫本从不以此为忤,反而满脸幸福。

    这是一段美好往事。大阪世博筹备过程中,非洲场馆建设比较晚,大家担心开幕时无法完工,于是报社领导派宫本去采访日本外交部亚非司。采访间隙,亚非司一名公务员顺口对宫本说:“埃塞俄比亚大使的秘书,长得可漂亮了,是咱们的赴美留学生。哪天我给你引见引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宫本很快以工作名义来到埃塞俄比亚展馆,打探施工进程,搜寻新闻,“顺便”认识了那位美丽的大使秘书。“又漂亮又有才,外语还一流”,宫本彻底被秘书小姐吸引了,从此他把埃塞俄比亚展馆当成自己的工作站,有事没事就往那跑,可心里也打鼓:天知道那位秘书小姐心里咋想?

    天助宫本,在世博会展览最拥挤的几天,很多人在夜里9点以后还困在世博园回不了家。敬业的宫本美二生跑前跑后忙着采访,恰恰遇到了没法下班的秘书小姐,世博园最拥挤的那几天,他们“被迫”总在一起,而最终,他们的人生也彻底走到了一起。

    每每重提往事,宫本总一脸幸福:“这是世博会送给我的最好礼物!”

    为往事干杯

    对日本的年轻人来说,能一下子在自己的国家里看到那么多的外国人,这让他们非常兴奋。世博会上,每个国家日活动,总是热闹非凡人流如织。

    八木亚夫最难忘的是菲律宾国家日的活动。

    那是一场音乐招待会,八木正沉浸在韵味独特的竹子乐器演奏中,忽然发现菲律宾总统马科斯的夫人伊梅尔达就站在自己身边。与这位后来被爆料有5000多件衣服3000多双鞋子的第一夫人如此近距离相处,八木非常激动。镇定后,他彬彬有礼地向总统夫人致意。

    “那天我穿了一身正式的西式礼服,这在当时的日本是非常少见的。”八木甜蜜地回忆,虽然听不懂英语,但有翻译在侧,他和菲律宾第一夫人还是聊了几句。

    最让八木难忘的,是谈话间,伊梅尔达突然优雅地递送过来一支雪茄。八木的心一下子咚咚直跳:这样的奇遇会落在自己的头上?已经将雪茄塞到嘴里的八木忽然意识到,这可是一个难得的历史纪念品,他赶紧把雪茄收藏了起来。

    因为意识形态的桎梏,冷战使西方阵营的国家对东欧、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非常陌生。美国的宇航员和苏联宇航员在大阪世博会上的握手,成为历史时刻。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在世博上的一举一动,在日本记者眼里都是“新闻富矿”。

    一天午后,《每日新闻》英文版编辑笹井接到在捷克馆担任接待的一个大阪外语学院女生打来的电话,她告诉笹井:“捷克馆的接待员好像被囚禁在苏联馆地下室了。”

    随之,笹井又从其他人口中也打听到,捷克馆的气氛有些不正常。“当时我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难道是间谍行动被发现了?”笹井说。

    然而,《每日新闻》英文版的头儿认为,消息不够确凿,吩咐部下继续联系警方。可是“由于涉及国际机密,警方口风都很严,前去采访的记者根本打探不到什么线索”。笹井心里打起了鼓:时间不等人,但我总不能仅凭推测写一篇报道吧?

    《每日新闻》英文版的截稿时间很早,而关于报道的事实根据却一直没打听来,“这么大的新闻,难道要错过吗?”笹井着急万分。将近晚上10点,社会部负责人终于开口了:“看样子我们的推测是准确的。”笹井立刻冲向打字机,把这篇“间谍未遂说”稿件发送出去。“我当时暗自决定,如果这最终被证实是假新闻,我就引咎辞职。直到报纸印刷结束我都不想回家。”笹井向中国青年报记者回忆道。

    好在,深夜1点,社会部负责人说:“笹井,报道没问题,放心回去吧。”笹井这才松了一口气。

    报道见报后,捷克馆抗议“《每日新闻》的报道是无中生有”。但是数日后,由大阪港出发的船上,几位捷克接待员哭着被遣送回国的照片在《每日新闻》上再次刊登出来。笹井胜利了。

    为梦想干杯

    美国的月亮石、苏联的人造卫星和法国料理,是大阪世博会最吸引日本人的“三宝”。而法式美食能和顶尖科技并驾齐驱,完全出乎八木的意料。毕竟在当时,日本人还不能完全接受西方口味。

    “法国馆排队时间很长,好容易排到自己,却挤不进去。”这是法国馆给八木留下的印象。大批日本人都想吃到正宗的法国料理,很多人吃了一次又去吃一次。法国大餐让日本人胃口大开,以至于后来民俗学博物馆里教做法国菜的录像,很多日本人竟然心甘情愿地掏腰包看。

    “每个国家的场馆都有餐厅,我一家一家地沿着吃。”刚刚开放的日本还很拘谨,像八木这样的资深记者连炸土豆都没吃过。在比利时馆,他第一次尝到了薯条的味道。从比利时运来的冷冻土豆,现场切丝,在油里炸,浓浓香味勾来了大批“馋虫”。尽管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科学数据证明炸土豆是一种不健康的垃圾食品,但爱吃炸土豆毕竟是八木年轻时从世博园里学来的习惯,因此八木现在还经常吃。而让八木觉得最有情调的是新西兰馆,在那里,他生平第一次尝到了罐装咖啡。

    “以前我不吃奶酪,而世博以后我一直天天吃,坚持了40年。”八木的口味,从世博会之后发生了质的改变。而口味改变的,远不止一个八木。大阪世博会之后,西餐长驱直入,严重冲击着日本人的饮食传统,肯德基、麦当劳很快在日本各自开了第一家店。

    世博会改变了这3位老人的人生,也让他们建立起坚实的友谊。八木和朋友聚会之余,平时也经常光顾世博园。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他从怀里掏出一部苹果手机,将存在手机里的世博园图片一张张给中国青年报记者翻看。也许,一些日本人已经忘了大阪世博,但大阪世博园里的花朵却照旧月月常新,75岁的八木老人用照片这种方式,把自己和大阪世博以及自己的青春时代,一直紧紧联系在一起。

    而最难忘的时刻,在3位老人看来,是世博会闭幕的前一天。

    那是一个不眠之夜。所有工作人员、各种肤色的人聚集在一起,跳起了庆功舞。“安全是最重要的,如果有了大的意外,会极大地损坏举办国的形象。当终于能确认可以圆满结束这次伟大展览的时候,很多人都激动得满脸是泪。”

    “我的青春也就此终止了!”宫本的同事,《每日新闻》的一个记者在闭幕的晚上这样仰天大喊。这一声叫喊,触动了现场的人们。

    是啊,5000年后再开启的“时间胶囊”,或许将给人们一种“5000年后人类依然生存在此”的暗示,可是老人们发现,历史也许确实很漫长,而一个人的青春,却如此地短暂。

    有人说,大阪世博会的关键词是I或者F,“I”指国际化,“F”代表未来。世博会所散发的能量,也是如今的日本国际化时代的起点。但在宫本眼里,大阪世博会里还藏着一个“T”,就是“THINK”(感谢)。的确,因为世博,当时的日本、当时的大阪一一焕发了青春。世博会,成就了一个让人对“梦想成真”抱有希望的时代。在这个意义上,日本,应该感谢大阪世博会!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