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3月24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首页冰点推荐

一路走出个普洱茶博物馆

本报记者 刘元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3-24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突然,车呈四十度角趴在深深的泥坑里,离黑森森的山崖边仅半米,驾驶室的门被泥封住,我只能从车窗爬出来。”王缉东用“九死一生”来形容为探访茶马古道上的普洱茶重镇倚邦,一路用锄头、砍刀开道,搬石铺路的艰险。

    年近不惑的王缉东,对茶马古道和普洱茶情有独钟。这个生在广西偏远山区的客家人,打小就目睹了家人对茶的崇敬,每逢年节,爷爷会拿出一串竹壳包的“糖葫芦”似的茶,小心翼翼地打开放进壶里,泡出橙黄色的水,用来祭神祭祖。

    20年前在北京上学时,老师带他到云南写生,途经普洱镇,很多人围上来叫卖“正宗的普洱茶”,他惊讶地发现,那竟是儿时见过的爷爷祭祀用的茶。从此,他走上了寻茶的路。

    从1991年至今,王缉东在这条有1400年历史、完全用人和马的脚力踩出的茶马古道上,走访了10多次,而且“每一次至少一个月”,其间,历经泥石流、沙尘暴、迷路……

    他多次跟随马帮行走,大山深处有的村寨仍不流通人民币,而是用茶、盐、玉等实物交易。

    在人迹罕见的原始森林,冷不丁冒出个像他在欧洲留学时见过的乡间教堂,教堂里的老人会写法文,唱浪漫的法国情歌,为他煮马帮送来的新普洱茶。

    在巴达,他拜会了被旱蚂蟥包围的有1700多年树龄的茶树王;在景洪,他向末代傣王的弟弟请教傣族王室饮茶礼仪;在易武,他跟老茶庄第六代传人学做普洱茶。

    “我喝过哈尼族的土锅茶、傈僳族的雷响茶、纳西族的龙虎斗、基诺族的菜包茶、布朗族的酸茶……”王缉东津津乐道在普洱茶乡体验各少数民族原生态的茶饮方式。

    几乎走遍茶马古道每条线路的他,回到城市写出了《茶马古道茶意浓》、《轻松品饮普洱茶》两本书。

    2006年,王缉东在北京西城区开了家“中国普洱茶博物馆”,他“以茶交友”。

    馆内矗立着他从云南六大茶山采集的6棵古茶树,最高的十几米,最老的上千年。“镇馆之宝‘茶树王’,是普洱茶圣地易武寨子里的族长选的最有灵性的茶树,杀鸡拿酒祭拜后才开采的。”王缉东目光虔诚地注视着这棵老茶树,“爱茶人参观时会在树下跪拜的。”

    他向游客展出了他收藏的普洱茶珍品:无量山的千年古树茶;西藏活佛收藏多年的朝圣茶;曾出口苏联的茶砖;易武百年以上以生态春芽为原料的陈香普洱……

    这里的每件展品都来之不易,“每次进山前,我都从昆明买一车不锈钢器皿,和山里的茶农换这些东西。”他指着展示的牛铃、马铃、茶煲、锣和棰等马帮的老物件,乐呵呵地介绍,“这个茶农几代人用的煮茶煲,就是用新的换的。”

    展品还有块来自易武六七代人用过的压茶石,曾有台湾老板说:“开价吧,多少钱我都买。”他婉言相拒,“老祖宗的家当不能卖。”

    王缉东为博物馆“淘”来了茶马古道上与普洱茶相关的老物件,还招来山里茶农和马帮领袖“马锅头”的后代,把她们培养成了民族茶艺师。

    “只要与茶马古道和普洱茶相关的信息,都会令我心跳加速。”他常参加国内外茶文化的交流,被尊称“王老师”,他为此颇得意,笑称自己“喝刁了舌头,能喝出普洱茶的年代来。”

    跟熟人在一起,他常说:“茶如人生,普洱茶由生茶变成熟茶的过程,极像人的成长过程。生茶喝来如同一个人初入社会的生涩。熟化的普洱茶则圆润厚重,如同一个宽和而处世无惊的老者。普洱茶在安静放置的寂寞中逐步成熟而成茶中精品,人也是在不断的动态中痛苦成长。”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