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一进大学就应接受职前培训”
陈珉,预才网首席执行官
面对当下严峻的就业形势,越来越多人开始意识到,非常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职前培训。但也有不少人怀疑,现在社会上流行的“传经授课式”的职业培训模式,是否能真正达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
不久前,中智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旗下的预才网打破传统的职业培训模式,创办了“高就大本营”活动。令人惊讶的是,活动还没有结束,首批30名营员中就有20人被世界500强企业“预定”。这些幸运儿将进入三得利、佳能、希尔顿等知名企业实习乃至工作。这一立竿见影的职业培训效果,让不少人眼前一亮。
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预才网首席执行官陈珉博士。
中国青年报:我们很想知道,你们是怎么对大学生进行职前培训的?
陈珉:与常规求职培训不同,“高就大本营”没有陷入“笔经”、“面经”或“简历秘技”的桎梏。我们大胆研发了新颖的职场互动游戏,以轻松的方式挖掘和激发营员自身的潜能。
在活动现场,大学生们见不到往常培训严肃授课的场面,也没有课本、座椅,取而代之的是一档融入视频、选秀、游戏元素的互动节目。比如我们会让营员边做游戏边回答导师提问,以此来培养营员在复杂环境中“一脑两用”的协调能力。我们还请来一些白领,其中包括职业经理人,让他们充当演员,与营员一起营造一个逼真的500强企业日常工作环境。
中国青年报:这些活动能对大学生起到什么作用呢?
陈珉:这些活动让营员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变被动培训为主动学习,并在这个过程中解决职场问题,提升职业能力,感悟职场理念。而且他们能与世界500强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面对面交流,接受他们中肯的点评,这是普通的招聘会或校园宣讲会难以实现的。
我们还整合了中智的500强企业资源,与各大高校共同构建了一个“人才预定”网络平台,在企业和学生之间搭起一座招聘求职的桥梁,实现资源的互动和分享。
中国青年报:你认为青年应该从何时接触职前培训?
陈珉:大学生一进大学就应接受职前培训,到大四再培训就晚了。因为“职业价值观”成型于大学一年级,到大四时就已然定型了。
我认为,大学生应尽其所能地抓住一切机会积累职场经历,比如打一份零工,做一份家教都行。大学生还可以结交一些已经工作的朋友,经常和这些朋友聊天,用心体会职场人士的语言、行为模式和思考方式。这些都是成本不高的好机会。
但是,现在的大一学生刚从过去繁重的学习生活中解放出来,普遍处于放松和玩乐的状态,没有去职场历练一番的想法。因此,我们想到邀请职场新人来录制视频,用感性的方式分享他们的心路历程和初入职场的体会,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站在职场门槛外张望迷茫的年轻人多了解一些职场生态。
中国青年报:你觉得当下青年职业能力现状如何?新一代大学生闯荡职场所具备的优势和劣势又是什么呢?
陈珉:现在的大学生,知识丰富、头脑灵活,但欠缺职业技能,职场心态也需要调整。他们的优势在于聪明,能在短时间内发现事物的奥秘,但执行力较差。他们个人能力突出,单兵作战能力强大,但团队配合意识很差。他们想得到不一定做得到,做得到不一定做得好,做得好不一定做得久,做得久不一定能创新。
另外,据我们观察,一线城市的大学生,思想活跃、表达力强,但执行力偏弱。而二三线城市的大学生,表达能力和执行能力偏弱,但抗压能力强、心态平和。
从年龄上看,“80后”和“90后”的年轻人,个性色彩浓,能坚持自己的目标,但薄弱环节是目标过于分散、虚幻。比如他们经常激情满怀地声称要到一个发挥自己价值的地方,但这句话让人听着没劲儿,还不如幼儿园的小孩子说“长大了要做科学家”来得具体。这是因为他们了解社会的方式,经常是往两边看,即从身边人来了解社会,这样容易滋生攀比心态,追逐虚荣。
我们曾听到一名营员对自己的评价是“眼高手低”。在他眼里,这是个褒义词,意思是眼界高,却能够从低处入手、脚踏实地。但我们怀疑这种释义是否能代表多数大学生。在我看来,更多的年轻人处于眼高而迷茫、手低而懵懂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