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3月27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要闻

还要容许“毒餐盒们”为害多久

新华社记者 朱立毅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3-27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这几天,一位食品包装领域的业内人士披露了令人不安的现状:市场上一些劣质餐盒的有毒有害成分会溶解在食用油和醋中,此类餐盒并不在少数。根据权威检测机构提供的情况,监管部门早在2002年就发现了同样问题。相似的不合格比例、相同的不合格原因,八年打不退的毒餐盒,以及其他反复出现的劣质产品,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此次披露毒餐盒事件的业内人士估计,市面上的一次性餐盒“合格率还不到一半”。尽管我们无法确认这个数字的准确性,但是国家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几年前的数字却与此遥相呼应:2002年和2003年,在全国和河北省进行的一次性餐具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分别为52%和43%,到2004年,北京市的抽查合格率仅为40%。

    权威部门的调查显示,这些餐具的第一大问题,是“生产原料中添加了大量碳酸钙、工业石蜡、回收废料,导致产品的蒸发残渣(正己烷、乙酸)严重超标”。八年前披露的不合格原因与八年后完全一致。八年间“长盛不衰”的毒餐盒暴露出市场的混乱和生产者的无良,暴露出监管的失职。

    从毒餐盒到地沟油、再到残留高毒农药的毒豇豆,近来频频牵动人心的劣质产品早在多年前就出现在监管者的严打名单中。一些企业、饭馆、农户无法抵抗利益的诱惑,铤而走险生产假冒伪劣甚至有毒有害的产品。

    我们不能只寄希望企业通过自律来规范生产经营行为,监管者必须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在防范不法行为发生的同时,通过对违法者的惩罚来震慑其他的生产经营者。遗憾的是,八年前就被盯上的劣质产品在八年后依然大行其道。人们不禁要问,如果不是一些监管部门听之任之,甚至纵容,问题怎么会长期存在,甚至在一些地方形成“劣币驱逐良币”之势?

    “毒餐盒们”能“长盛不衰”,背后还有着地方利益的影子。一些容易“出事”的产品是地方的重要产业,还有一些甚至形成了长长的产业链,关系到地方的GDP、税收和就业。有的地方政府信奉“浑水好养鱼”,甚至不负责任地以所谓“宽松环境”来促进此类企业发展。

    反复出现的各种劣质产品严重伤害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伤害了政府的公信力,伤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再也不能对“毒餐盒们”听之任之了!

    新华社北京3月26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