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参与度就要给予话语权
《规划纲要》起草专家、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吴岩认为,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天然特性决定了单凭学校内部是培养不出技能型人才的,而全世界共同的做法就是校企合作。此次《规划纲要》想通过制度化、法律化的手段来明确企业在合作办学中的利益和责任,从政策设计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改革突破。
今年两会上,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这是实现就业目标的三个主要工作,这是对加强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提高培养质量的要求。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孙菁表示,职业教育是开放性的教育,要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学校与行业、企事业单位紧密结合,才有可能推进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行业是独立于政府的,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帮助政府解决很多中观、微观的事情。”中国化工教育协会秘书长任耀生表示,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职业院校必须紧贴行业发展的脉搏。但是199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后,职业院校办学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大部分职业院校脱离行业改制为属地化管理,而原政府经济部门管理的职业教育的主要职能却没有真正得到转移落实,使得此后职业教育的管理职能出现行业缺位的状况,用任耀生的话说就是“行业在审批、认证、评估等管理环节上几乎完全没有了话语权”。
这种缺失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中专业布局出现无序发展是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任耀生举例说,在不到10年间,由于行业持续快速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强劲拉动,全国职教化工技术类专业在校生增长了3倍多,在此期间全国开设化工技术类的职业院校由原来的100多所增加到1000多所,增长了10倍多,按照2008年的数据,中职600多所、高职500多所,还有相当数量的技工学校。中职化学工业专业点由省均1~2个变成了几十个,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50.5%的专业点在校生规模在100人以下,即每年不足一个班。
任耀生指出,化工职业教育对实训条件有着特殊要求,当前建设一套具备现代工艺、装备、控制过程和现代培训技术的化工实训装置至少在千万元以上,1000多所院校要全部投资到位就需要资金100多亿元,这既无可能也无必要。同时,这种发展态势又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背道而驰。按照2009年国务院批准实施的我国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要求,全行业发展方向是走集约化、大型化、园区化的道路,而为之服务的职业教育专业布局却是村落化、小型化和作坊化。
除了专业布局的无序发展,由于各地区培植的职业院校多为综合性学校,不同行业类型学校从专业到课程结构的趋同化,导致各地的职业院校办学失去特色,难以形成行业优质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失去了职业教育职业化的特色优势。
任耀生认为,要解决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和矛盾,需要政府着力培育和大力支持有责任、有能力、有条件的行业组织,使其承接教育、劳动、人事等综合管理部门授予的服务与管理职能。确立在教育部领导下,行业组织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地位。改变行业管理缺位的局面。同时加强对行业组织的审核管理,依托健康发展的行业社会团体,支撑职业教育管理体系。并建立行业参与职业教育质量管理的机制,依据行业提供的人才需求预测制订职业教育布局和发展规划。
“校企合作不是参与的问题,是参加的问题,甚至是主体的问题。”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姜大源也认为要提高职业教育相关利益方的参与度,就要增加其在职业教育发展决策中的话语权。他介绍说,德国之所以职业教育发展迅猛,与其机构设置不无关系。德国的联邦职教所下设一个委员会,由四方代表组成,即联邦政府、各州政府、企业主代表以及企业雇员代表。此前每方各16票共64票,后来变成各方8票共32票,半数以上的意见提交议会审议。各方代表通过投票来决定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政策等诸多问题,并通过这样的平台来阐述各自的观点。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主和雇员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四方应该有一个协调一致的机构,这样的机构我们没有,这都是涉及根本性的问题,政治体制的问题。”姜大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