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3月29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经济·特稿
保命,也要保苗

富源:一个缺少水源地的县级抗旱样本

本报记者 王国强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3-29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在这次西南大旱中,位于云南东部与贵州交界处的富源县,是旱情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今年春节前后,富源县许多缺乏水源的山村,一度面临严重的吃水困难。

    面对这种情况,该县发动干部群众,展开抗旱救灾工作。目前,当地群众的吃水问题已基本得到保障,一些村民甚至喝上了比平时更优质的水。

    3月27日,中国青年报记者来到云南富源县,并深入距县城100多公里,位于群山之中的黄泥河镇小羊场村,这是该县旱情最为严重的村庄之一。

    保证每人每天25公斤水

    在小羊场村村口,两个“抗旱救灾专用水池”非常醒目。在这两个水池下方,一共安装了6个水龙头。水龙头里的水,正流入前来接水村民的水壶里。

    “过年那会儿,快没水吃了”,正在接水的村民何子高说,春节后,县里和镇里来了很多人,给村里接上了山里的泉水,现在这个水比以前的还好。何子高和村里人,都把这两个“抗旱救灾专用水池”称为“大水缸”。

    据了解,小羊场村没有水源,以前村里人喝的都是水窖里存的水。小羊场村村支书钟敬说,由于一直没下雨,春节前后,村里的184个水窖中,只剩30个还有少量存水。村里人吃水遇到严重困难。

    今年2月22日,富源县召开了一次千名干部下基层抗旱救灾保民生、保春耕动员大会。县里决定,各个单位部门分别挂钩一个行政村,支援当地抗旱救灾工作。其中,挂钩小羊场村的是富源煤炭工业局。此后两周多时间内,富源煤炭工业局的干部和黄泥河镇党委政府,与村民一起,不但找到了水源,还为村里拉入一条管道,让村民用上了“自来水”。而使用这种设施供水,在小羊场村历史上是没有过的。

    钟敬说,这条管道拉得并不容易。富源煤炭工业局的干部来到镇里后,和镇里的干部、当地村民一起,经过大面积查找,找到五处水源,经过检测,其中三处水源适合引用。不过,这三处水源中的两处所在位置地势都非常险峻。经过多次努力,取水设备最终被架设在这几处水源上。同时,县电力公司的负责人也赶过来,负责抽水供电的电路架设。

    3月10日,一条两公里长的管道从水源处开始,途经两道水泵,接入小羊场村口的两个“大水缸”。

    黄泥河镇镇党委书记杨兴明说,目前全镇统一要求,保证每人每天25公斤水。小羊场村这两个“大水缸”每天会被装入大约30立方米的水,而其接入的水源,每天能出水100立方米。

    记者看到,在这两个“大水缸”旁边,并没有人监督村民的取水量。“村里本就缺水,大家平时用就很省,现在有水了,也都自觉,不会有人浪费。”

    据了解,黄泥河镇有142个自然村,春节后,其中三分之一面临严重的人畜饮水困难。而目前,通过设施供水、集中送水等措施,各村已基本保证每人每天25公斤水。镇上还特别规定,对于困难家庭,不需要自行取水,而是由村民小组派人送水上门。

    在黄河泥镇,不但人畜饮水得到保证,甚至还在进行“储备”。

    在该镇新寨村,记者看到,26口水窖里,其中17口中已被装满水。新寨村村支书陈松说,村里所有的水窖,一共能装460立方米的水,目前已经装进了320立方米,“就算还不下雨,也没有水供进来,这些水窖装满后,也够全村用一个月”。

    杨兴明说,目前还不能引入管道的村子,都在用各种方式储水,“就算情况再困难些,也要确保人畜用水。”

    推广新技术,保留耕种希望

    在黄泥河镇,平时种植玉米的耕地大约3.7万亩。目前,已经到了春播的时间,但现在,干旱的土地上根本无法播种。

    为了在旱情下最大可能保住今年的耕种,从今年2月起,黄泥河镇开始推广一种塑盘育苗技术。

    在该镇南门村瓦窑坝子,记者看到,在一片相对平整开阔的耕地上,出现了一片特殊的庄稼。一些塑料片被整齐铺设,每个塑料片上有许多填入泥土的小孔。

    “在孔里放入种子,15天到20天就可以移栽。”黄泥河镇农技中心主任徐状武向记者介绍,这些塑料片就是“苗盘”,每一片大小是60cm×30cm,每张塑盘上有100个小孔。

    据介绍,瓦窑坝子这一片是塑盘育苗示范田,共有10亩。由于塑盘育苗可以按1∶100的比例移栽,10亩育苗将可移栽1000亩玉米。

    “比如根据气象预报,能知道5月底会下雨,那么在5月15日,大家开始塑盘育苗,15天后,下雨了,就可以顺利进行移栽,今年的玉米就可以按时收获。”徐状武说。

    “每个村民只需要把塑盘放在自家院子里,用洗过脸的水浇灌一下就可以,操作起来很简单”。

    这种塑盘,目前0.8元一张,移栽一亩地需要30片塑盘,一共24元,但能用3年。也就是说,每亩地每年增加8元的费用,“这个成本不高。”

    徐状武说,塑盘育苗提高了耕种的可控性,将最大限度争取时间。“3斤种子,经过塑盘育苗,就可以移栽出一亩玉米,而正常播种时,一亩玉米需要5斤种子,这种方法也能节约种子”。

    杨兴明说,由于镇上的村民此前并未进行过塑盘育苗,因此,除了示范田,镇上组织了大量的干部和技术人员,包括镇党委书记、镇长,都必须尽快到各村向农民讲解塑盘育苗的方法和好处。

    杨兴明说,他已经两个月没有看到自己儿子了。

    政府管控所有水源

    据了解,富源县下辖1723个自然村,境内大多为喀斯特地貌,海拔最高点2748.9米,最低点为1100米,地形复杂。富源县也是云南省最早发现旱情,并最早启动抗旱救灾工作的地区之一。

    据县里有关负责人介绍,去年7月以来,富源县降雨量仅有465毫米,同比下降30%;库塘蓄水量1144万方,同比下降59%;地表水来水量3.9亿方,同比下降53%。到目前为止,境内亦佐、阿木箐等5座小型水库和16座坝塘已经干枯,多乐河、鲁木克等4条河流断流。

    至记者采访时,富源受灾人数超过65万,小春农作物47万多亩受旱成灾,占实种面积的97.5%,损失超过两亿元。该县32万多人、42万多头牲畜出现饮用水困难。目前,县委政府虽采取措施基本解决了10.91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但仍有许多人饮水存在困难。

    据介绍,旱情发生后,县里启动应急预案,已累计投入近1.4亿多元抗旱资金,其中县级以上财政投入3968万元,乡镇及群众投入9459万元,单位、企业干部职工及社会各界捐款934万元。

    富源县实行蹲点挂钩责任制,具体每个乡(镇)由两名县级领导挂钩,每个村委会由挂钩单位明确两名科局级领导轮流下村、两名工作人员长期驻村。截至目前,该县已有98个县直单位1800多名干部职工深入一线参与抗旱。

    在人畜饮水方面,该县主要通过新建应急供水工程、跨乡(镇)调水、维修供水工程和组织群众人背马驮车拉等方式,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截至目前,该县投入人畜饮水抗旱资金已达上亿元。此外,县里已向受灾群众发放救济口粮18万多公斤。

    据介绍,富源县实行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包组、党员干部包农户“四包”责任制,所有水源全部实行政府管控,保证人畜饮水。对运水距离在两公里以上的村全部由政府统一组织拉水送水,定时定量定点供水。对鳏寡孤独、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和学校师生的吃水,由所在乡镇安排专人解决,确保学生和困难群众有水吃。

    在农业救灾方面,该县已派出农业科技员2300余人次,抗旱浇灌4.5万多亩。该县有关负责人说,在保证人畜饮水的前提下,采取保科技、保面积、保节令、保物资“四保”措施,科学安排春耕生产。其中,保科技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大力推广玉米塑盘育苗移栽。

    据了解,在黄泥河镇首先推广塑盘育苗后,县里要求在各乡镇全面推广这种种植方法。目前,该县已投入1200万元,对玉米的塑盘育苗移栽每亩补助70元。

    本报云南富源3月28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