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锅“时尚乱炖”正在毁掉小剧场话剧
在貌似充裕的选择中,翻看剧名,却有“惊世骇俗”之感。《有多少爱可以胡来》、《我的老婆你别动》、《找个男人当宠物》……剧名处处充斥情色噱头。也是,时下,从报纸到网络,从电影到话剧,无不加入“标题党”行列,取个耸人听闻的剧名,即使与内容不搭界,至少能在第一时间吸引观众的眼球。再看剧情介绍,也都是“有氧话剧”、“职场必修课程”、“婚姻指南”、“80后蚁族的蜗居现实”等等概念化词语的繁复堆砌。
剧名光怪陆离,剧情介绍空泛,是现在小剧场话剧缺少饱满的故事情节、只追求“笑果”的表象。而低俗的笑料,网络热点,小品,二人转,反串,舞蹈,煽情的奇怪组合,则彻彻底底将小剧场话剧做成了一锅时尚乱炖。
首先,是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作为最能引起共鸣的元素被大量运用,“传说”、“寂寞”、“pia pia地”、“杯具”、“你妈喊你回家吃饭”、“要先感谢国家”,这些一夜间突然暴红的网络语言,从电影、话剧到刚近年来的春晚,都已经让人耳朵长茧。当然,这也不只是话剧跟风的错,而是网络文化对整体文化的逐步冲击。
其次是不伦不类的反串和舞蹈的滥用。小沈阳2009年春晚的亮相,带来强劲的反串风。于是,这一年多来,话剧舞台上的大小伙儿们也豁出去了,穿着网袜,胸部垫上水饺垫,披上假发,抹着红红的嘴唇,再加上一段性感火辣的舞蹈,跳起来身体绝对够“S”,表情够妖媚,连蔡依林看了也傻眼。这种极致的反串,无敌的风骚,确实能引爆观众的笑声。只是,笑声之后,还剩下什么?前不久演出的开心麻花系列话剧《翠花》,很多人看完之后除了记得当红男星邓超的性别反串和火辣的钢管舞,其他全忘了。
这些七零八落的元素,本和剧情无关,但经过导演的“巧手”,创造了“煽情”+“搞笑”这种似乎屡试不爽的所谓“新小剧场话剧模式”,让整个话剧硬生生地被割裂成了两半:一会儿好好讲故事,说到动情处泪如雨下;一会儿眼泪还来不及擦干,又匆匆忙忙地加入搞笑队伍。很多话剧导演深知,在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大伙儿是冲着找乐子来的,不能通场都让人流眼泪,所以要搞笑,当然又不能全是搞笑,要不别人会说你没内涵。悲情与玩闹,看似南辕北辙的两个元素,就这样在剧中融合了。然而,融合得好,是笑中带泪,融合不好,是不伦不类。
小剧场本是一个更能体现话剧艺术美的地方——演与观,咫尺之间,观众看得到演员的眼神,听得见走路的声响,闻得到表演的气息,甚至摸得到戏的魂灵。但是,小剧场一窝蜂的大跃进发展,在降低门槛的同时,也形成流水线式的工业化生产模式。话剧的金字塔不断被小剧场话剧堆砌着底座,而真正能做出品牌效应的优秀作品少之又少。支离破碎的片段拼凑、俏皮语言的无度堆积,那不是戏,是一锅时尚拌杂着低俗的乱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