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4月13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共青视点·经济生活

“民进”绕不过“顾雏军”

——国企转制的现实路径(中)
刘健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4-13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在上月举行的全国“两会”上,身任大型国企老总的政协委员们的某些率意发言,如:“国企没搞好,大家口诛笔伐;搞好了,也口诛笔伐。这没有道理!”,“现在都认为国企垄断,应该让国企退出竞争领域,这根本没有道理!”,“国企的领导不是国家的领导,我们把企业的效率和公平解决好了就行了,不能把我们国有企业和其他企业作比较啊,这是总理才能解决的问题。”,“为什么只有民营企业可以搞房地产,国有企业就不可以做房地产?”等等,受到了媒体和专家学者们的广泛批评。

    值得注意的,不仅仅是这么几句话说得对错。当年周冠五、马胜利、步鑫生等人说错话多啦,那时媒体一般称誉为“有个性”。

    改革开放30年来,国企的老总们几乎一直是媒体和学界的宠儿。在媒体的塑造中,从呼吁松绑放权、政企分开,到实行承包制、资产经营责任制、厂长负责制、“砸三铁”、股份制、“经营者持大股”,国企老总群体一直是正面的“改革者”甚至“改革家”形象,其他有时会“别”他们马腿的相关方——政府主管部门,纪委,本企业党委和职工等,则都是“被改革者”,甚至是“反改革者”、“阻碍改革者”。

    为什么在国企经营状况最好的今天,却突然乾坤倒置,老总们的形象轰然倒塌?如陈佩斯著名小品台词:“朱时茂啊朱时茂,你这个浓眉大眼的家伙,竟然也叛变革命啦?”

    我推测,根本原因是:媒体和学者今天所鼓吹的“国退民进”,已经指望不上国企的老总了。打破垄断——他们哪有什么打破垄断的动力?转制——他们又哪有什么转制的动力?现在仍然剩下的这些国企,个头儿都太大了,搞MBO变成自己家的,无论怎么压价优惠,他们也买不起;卖给别人,他们肯定又不愿意。任何重大改革,如果企业主要负责人没有积极性,就根本搞不成。这岂不让盼“国退民进”如大旱之望甘霖的人们急死、气死?

    其实,今天的国企老总队伍,素质比十几二十年前那群“改革家”要高得多,至少个顶个的EMBA。但啥事都讲究个“经济人理性”。从国企老总们的角度说,“不思改革”继续这么干着,至少高薪和相应的职务消费还是有保证的。如果让民企、外企兼并了,资本家能像国资委的同志们一样欣赏俺?

    过去专家学者们在为MBO辩护时,经常说到这些厂长经理们的经营才干和以往对企业的特殊贡献,理应获得股权回报、股权激励。就少量极端个案而论,可能有些道理。但是我们必须看到,高端经管人才市场早已存在多年,猎头公司多如牛毛,谁有多大本事自有市场评价。你见有哪位曾被媒体和学者们热捧为“改革家”、“经营之神”、牛叉得不得了的国企老总,被私营企业挖去当了CEO的?譬如钢铁行业号称“三皇五帝”的那几个央企大户人家,一任一任老总在职时风光无限,到点也就退休回家看孙子,没听说有谁被天津荣钢、山东日钢、江苏沙钢等民企看上,恭迎了去发挥余热呀?经常发表同样的雷人言论而惺惺相惜的房地产业两个“大嘴”,民企老板潘石屹怎么不挖国企老总任志强的角儿?

    若真请了,这些私企老板兴许还会担心“人才”们MBO之心不死,有朝一日反客为主呢。

    媒体和学界最后一轮不分青红皂白地集体为企业家们唱赞歌,发生在6年前著名的“格林柯尔案”期间。“郎顾之争”最后演变成了一场混乱的“主义”大战,其应有的宝贵价值完全被淹没在了口水之中。郎咸平满嘴跑火车,借题发挥,以三两个不完整的个案而推论出必须停止“国退民进”,固然错得离谱。但他建议制止MBO这么一种具体的“国退民进”路径,却未尝没有道理。

    在郎咸平之前若干年,秦晖教授就曾创造过两个概念——“掌勺者独占大饭锅”和“抢来本钱做生意”。秦晖一直强调:“分不分家”是一个问题,“怎么分家”是另外一个问题。郎咸平和跟在他后边起哄的许多人,以及站在他们对立面的主流经济学家们,都把“怎么分家”归并、拔高成了“分不分家”的问题。郎咸平的逻辑是:顾雏军错了,就是改革错了。主流经济学家们的逻辑则是:谁要敢说顾雏军错了,谁就是反对改革。科龙已被双方都当做“中国企业改革路径的缩影”。

    在顾雏军犯罪事证确凿、关进大牢之后,有著名经济学家仍然醉死不认这壶酒钱,公开宣称:即使企业家在并购企业的过程中违规、违法,但只要能为社会带来就业、税收的增加,就不应否定他的贡献。——这话你去讲给审理安然案、世通案的美国法官们试试?

    这位专家还为顾雏军倒霉找了个理由,说他“作为海归,在国外呆了多年后回到国内创业,不能入乡随俗”。但我们听科龙员工对于他发动的“整风运动”的讲述,可知这位“海归”人才其实是多么谙熟中国国情——

    “从2002年开始,每到七八月份,我们这儿都会开展整风运动。3年了,搞的有点像‘文化大革命’。”一位在科龙电器工作过5年的经理说。

    据介绍,整风运动首先从科龙空调公司开始,后波及到上百位分公司经理、售后主任、传播科长;白天互相揭发、自我揭发,晚上写检讨、自我反省。

    “那段时间,我们晚上什么活动都不能安排,要急着回去写决心书、悔过书、效忠书之类的东西,第二天开会要念,如果通不过,要回家继续写,人人要过关。”上述经理说:“印象最深的是有些经理很会表演,经常在大会上说着说着就痛哭流涕。”

    这究竟是顾雏军领导下的科龙,还是王洪成领导下的南街村?当时国家权威研究机构出具的报告,竟然夸奖“这是一种在企业内树立职业经理人操守的运动”,“对于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对于改善企业管理起到了良好作用”!

    那些在“郎顾之争”中曾高调为顾雏军站台,大声疾呼“爱护对社会有贡献的企业家”,怒斥郎咸平“开改革倒车”的主流经济学家们,出于对“方向路线”的坚持,事后“集体失语”,毫无反省表示。这对于此后中国的改革进程影响既深且巨。

    “大是大非”并不能覆盖掉所有的“小是小非”。在“郎顾之争”发生前的很多年,改革话语不但“政治正确”,而且也一直占据着道德强势——毕竟,民众中能有几人愿意回到计划经济体制下生活?但是,在学界主张改革的一些旗帜人物表示,即使用类似顾雏军这种违法欺诈手段进行私有化,也符合改革大方向,也应予以保护之后,他们相对于新老“左派”的道德优势就不再那么显著了。

    而今天正大声疾呼“反对国进民退”的学界精英中,就有不少在顾雏军案后仍死不认错的名流。这大大削弱了他们某些正确主张的说服力。改革的旗帜已经受到了污损。

    除非他们从2004年的立场上退回半步,首先声明:像顾雏军那样的“国退民进”,我不赞成!

    (《“国退”绕不过“通钢门”——国企转制的现实路径(上)》见本报4月9日第7版)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