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假种子之害的不只一家
采访中,当地不少村民向中国青年报记者反映去年购买的旱稻种子有问题。很多农民发现,旱稻出现了“出芽率低、白穗、稻苗枯死”等症状,原亩产可达到350~500公斤的旱稻,去年每亩收成仅有原来的一半,不少田地甚至绝收。据反映,问题旱稻种主要集中在彭公林购买的“郑旱6号”上。
双河乡一位承包了上百亩土地的种粮大户向记者介绍,因为前年有些人种植的旱稻收成非常好,去年一下子很多人都改种旱稻。“春耕的时候,旱稻种子非常抢手,种子商店里都买不到,你想想能不出事儿嘛!”
在杨店街经营种子店的一个老板也称:“去年种旱稻跟疯了似地,种植面积是往年的三倍多,批发过来的两三千斤旱稻种一抢而空,货还没进就有人在种子商店等着要。种子缺成这样就会出事儿了。”
因供不应求,原本两元多一斤的旱稻种,去年春耕时最高卖到了5元多一斤。
据了解,每年春耕时,当地的种子管理站会经常派人下乡检验销售种子的真假,但去年,因为旱稻种抢手,很多人不等卸货就直接把种子拉到了家。采访中,也有人称,卖稻种的商人由于进不到那么多旱稻种,就私下收购一些水稻种,然后用包装袋包装后贩卖。
与彭公林同村的一位村民称,“彭公林家的稻出事儿的原因就是卖稻种的人把水稻种当成旱稻种卖给他了。”
一时间,问题旱稻种充斥着当地市场。当地一位种子经销商对记者说:“旱稻种子从外面进过来的时候都是包装好的,一般票据什么都有,但真假不好说。常见的杂交水稻、杂交玉米和普通麦种都有特征可以辨认,但旱稻种看不出真假。”
盲目跟种的结果是,2009年当地大多数旱稻收成减半,每亩只能收300多斤,相当一部分旱稻几乎绝收,很多人不得不把旱稻毁掉临时改种其它农作物。
据确山县种子管理站贺主任称:“彭公林其实也毁了170多亩旱稻改种成了大豆,最后实际种植旱稻的面积只有40多亩。”
据调查,当地农民发现旱稻种存在问题后,不少人也曾向确山县种子管理站反映过情况,并进行索赔。
“别人家种的旱稻都是一亩两亩的,找(种子站反映)了一段时间后就不找了,我们家种的多,损失太大了受不了啊。”彭公林的妻子说。
当地种子站的一位工作人员承认去年的旱稻种确实有问题,但她认为“减产或绝收,也有气候、土壤等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