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4月19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综合新闻

玉树各族群众:我们生死相依

新华社记者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4-19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一场地震突如其来,一座古镇夷为废墟。

    这里聚居着10万人,其中大多数是藏族同胞。王树地震发生后,举国上下都在牵挂着那些被埋在废墟中的各族同胞,都在关心着那些在地震中受伤的各族同胞。一场与死神赛跑的生命大营救正在展开。

    因为,我们是血脉相连的骨肉,我们是生死相依的兄弟,我们是不离不弃的亲人。

    在救灾现场,在转运途中,在医疗地点,各民族同胞手挽手,肩并肩,团结互助,谱写了一曲曲民族团结、合力抗灾的动人之歌。

    “在灾害面前不分僧俗、不分军民、不分藏汉”

    解放军与武警部队玉树抗震救灾现场指挥员、兰州军区政治委员李长才在救灾现场深有感触地说,军队和老百姓是一家人。军队离不开各族人民群众,各族群众也离不开人民子弟兵。救灾中,军队视灾区为故乡,视灾区群众为亲人,不仅投入救灾,还积极捐款捐物。部队在抗灾中也虚心向地方领导和藏族群众学习。大灾面前,藏族群众英勇顽强,积极自救互救,很多藏族群众、僧侣和我们的官兵战斗在一起。

    李长才说,青海省军区独立步兵团16日和一些藏族僧侣、群众一起在废墟中救人。僧侣和群众拉着我的手说,在灾害面前不分僧俗、不分军民、不分藏汉,大家就是一条心要坚决战胜自然灾害,重建玉树的美好家园。这些话让我非常感动。

    在救灾现场,到处可以看到各族同胞协同救人的生动场景。

    “一!二!三!”中国国际救援队队员贾树志带着战友们喊起了号子。身穿红色僧袍的扎西多吉也带着西钦寺的僧侣们和藏族群众用藏语喊起了号子。两股声音汇聚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轰”的一声,巨大的石板被推落,救援空间被打开了!

    一名藏族僧侣率先爬了进去,国际救援队队员何登科跟着爬了进去……16日13时48分,13岁的藏族小姑娘次乃拥青被轻轻地抱了出来。两双大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中国国际救援队副总队长、北京军区工兵团工程师刘向阳和扎西多吉用不同的语言彼此表达着同一个意思:“谢谢”。作为这次救援行动的指挥员,刘向阳和扎西多吉指挥现场的国际救援队和西钦寺僧侣,合力救出被埋压的次乃拥青。事后,扎西多吉不住地与救援队员握手:“感谢你们!”刘向阳说:“你们也很优秀,我们配合得很好!”

    除了迷彩绿和黄色消防服之外,红色僧袍在地震灾区格外引人注意。记者在街头看到,各寺僧人匆匆来往于房屋倒塌的主要区域,许多人的手上伤痕累累。

    来自石渠县色须寺25岁的刘美多吉,与其他700多名僧人14日下午乘车3个多小时来到受灾群众安置点——赛马场,随即轮流与当地民兵一起展开搜救。“主要方式是用手挖。我们一共挖出了十几个人,其中5人还活着。”刘美多吉说。

    兰州军区玉树军分区武装部部长张兆明告诉记者,这些喇嘛与民兵队伍配合得很好,他们熟悉本地语言风俗,不仅能参与救援,有的还能做翻译,帮助外地救援人员和当地藏族人有效沟通。

    位于结古镇的玉树州体育场,是灾区最大的伤员救治中心。在这里,活跃着一批救死扶伤的志愿者。在体育场救治中心的登记册上,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名志愿者,每个志愿者都系着红丝带。

    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县“老兵志愿者”7人团队在“红丝带”队伍中显得十分特殊,这是由4名回族、2名汉族和一名藏族同胞组成的救援队。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他们借了一辆“长安”小货车,带了30箱矿泉水、50箱方便面和1000多元的药品,赶了1200公里路来到玉树。这支由不同民族组成的老兵团队到灾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药品送到医疗救治点。在接下来的3天3夜里,他们白天帮助抬运伤员,运送物资,夜里席地而睡。队长马勇说,看到同胞受难,非常心疼,汶川大地震我们没有去,很遗憾,这一次我们一定要到现场去尽我们的力量,帮助受难同胞。

    玉树地震发生后,来自汶川地震重灾区茂县的6位羌族村民,租车前往玉树地震灾区参与救灾。这6位村民来自茂县渭门乡椒园村,玉树地震发生后,椒园村村民们一起商议,抽选6名有技术特长、没有家庭负担、身强力壮的村民,每人凑了3000元钱,租了一辆大货车,带上村民们捐赠的帐篷、彩条布、棉衣棉被和食物向玉树灾区进发。担任6名村民救援队队长的何国兵对记者说:“茂县是汶川特大地震中全国10个极重灾县之一,茂县人民经历了大地震,这里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大爱,从大灾中走出的我们更能深切体会到灾难的痛苦。现在玉树地震了,我们不能袖手旁观,一定要出一份力。”

    17日上午,由105名成员组成的新疆医疗队刚刚抵达青海,就开始投身到开展救治灾区伤员的工作中。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维吾尔族骨科大夫阿德力·阿布都热西提和同事们顾不上休息,首先来到青海省交通医院,对因骨盆多发性骨折并伴有失血性休克的藏族妇女代吉永措进行了会诊,并及时确定了手术方案。新疆医疗队接受的首批救治任务是14名地震伤员,大多为骨伤患者,其中年龄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才9岁。阿德力·阿布都热西提说:“不管他们是谁,我只知道他们是我的同胞,要全力救治!”

    在西宁市收治玉树地震中受伤群众的13家医院里,300多名藏族大学生志愿者正忙碌着为藏族伤员做翻译,并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在青海省红十字医院,来自青海民族大学的藏族学生才多杰忙着为医生和伤员当翻译,为伤员办理各种手续。医院里20名大学生志愿者每个人胳膊上都系着一条红丝带。“收治伤员的第一天,我们就发现语言不通成为救治工作中最大的问题。”红十字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姚凯华说,大部分伤员都是藏族,医护人员无法和病人交流。有些伤员在地震中受了严重刺激,心情烦躁,医护人员无法及时疏导,使得病情加重。“藏族大学生不仅是合格的好翻译,也给了伤员心理上很大的安慰。”

    青海西宁东关清真大寺穆斯林代表18日向玉树抗震救灾指挥部转交了西宁穆斯林捐赠的矿泉水、方便面、衣服鞋帽等20万元救灾物资和10万善款。东关清真大寺管委会主任马陟在移交物资后对记者表示,这些救灾物资和善款是4万名穆斯林在礼拜五的主麻日当天捐赠的一部分。他说,穆斯林群众在主麻日当天捐赠的物资和善款就达到了200万元,所有这些物资和善款将陆续移交给抗震救灾指挥部。

    马陟说:“中国56个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我们不分信仰、民族,都是一家人,面对这场灾难,我们要相互关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些物资体现了西宁穆斯林群众对玉树地震灾区藏族同胞的关爱。”

    他们擦干眼泪,包好伤口,立刻冲向救灾一线

    在玉树,记者每天都听到这样的故事:他们是藏族同胞,亲人在地震中遇难,他们有的在地震中受伤,但他们擦开眼泪,不顾伤痛,立刻和各族兄弟姐妹一起,投身到救灾一线。

    17日上午10时,尼玛才任走下手术台,拖着疲惫的身子,赶往寺院,送别他在这次地震中遇难的7位亲人。当看到亲人遗容的瞬间,这个43岁的藏族汉子,捂着脸失声痛哭,泪流满面。

    尼玛才仁是玉树藏族自治州外科医生。4月14日早晨,他正在玉树州格萨尔广场锻炼身体。突然,他被一股巨大的冲击力推倒在地,感到天旋地转,耳边响起房屋轰然倒塌的声音和人们的哭喊声。“地震了!”他立即从地上爬起来,发疯似地向医院跑去。当他赶到医院时,院内已经送来了10多名在地震中受伤的病人,他立即为病人包扎治疗。

    这时,他的侄子突然哭着打来电话说,家里的房子倒了,一家人全被埋在废墟里。尼玛才仁惊呆了,但看到来医院的病人越来越多,哭声和呻吟声一片,他没有回家。“这么多病人躺在医院地上,当时医生少,我这个时候不能走”,尼玛才仁说。

    上午10时左右,州医院的医生们陆续赶到。尼玛才仁向医务科主任说明了家里的情况,主任让他立即回去,尼玛才仁赶紧往家跑。家里的两层小楼全部垮塌,他的两个姐姐、三个侄女、一个侄子和姨娘都被埋在废墟下,给他打电话的另一个侄子当时在外面擦车才幸免于难。

    这时,尼玛才仁听到隔壁倒塌的民房下面有小女孩微弱的呼救声,他立即赶去营救,和群众一起将小女孩救出,并对她实行了急救。

    这时,营救人员赶来了,在他家倒塌的楼前开始营救。“有部队营救,我又没有工具,在这发挥不了作用,医院有那么多病人,那里更需要我!”尼玛才仁让侄子守候在废墟旁,又赶回医院抢救伤员。

    “我老家地震了,我要回家救灾!”地震一发生,刚走进手术室的青海医学院附属医院护士多杰旦周接到玉树亲属的来电,他家房屋全部倒塌,母亲和妹妹被埋,下落不明。他立即找到手术室主任,要求前往家乡救灾。

    14日晚上,多杰旦周从西宁赶回结古镇扎西大通南路家中,此时邻居已将他的母亲和妹妹从废墟中挖出,但不幸已经全都遇难。面对如此惨状,多杰旦周强忍悲痛,转而开始救助同村受伤群众。由于当地缺乏医疗设备,多杰旦周在检查完周围群众受伤情况后,对伤势较轻的群众进行简单包扎,伤势重的则帮助他们前往西宁治疗。忙碌了一晚,15日上午,多杰旦周在州体育场寻找到自己所在医院的救护队,马上投入到了救援工作中。玉树县大多是康巴藏族,前来救援的医疗人员因为语言不通,沟通困难,多杰旦周一边抢救伤员,一边充当翻译,连续工作40多个小时没有休息。

    14日一大早,地震发生时,玉树藏族自治州民族中学初三(3)班藏族学生依西向秋正在教室打扫卫生,黑板砸在了他的身上。顾不得疼痛,他跑下教学楼,和另外几名同学向校园里一排老房子跑去。那是班主任王斌老师一家所住的宿舍。

    “那都是老房子,瓦房,我们都担心老师一家的安危。”回忆起当天抢救老师的情景,15岁的依西向秋仍然心有余悸,“一排瓦房楼都倒了,我们老师全身都被埋在废墟了,只露出头部。”依西向秋和其他几位同学用手搬开瓦砾,将老师一家从废墟中安全拖出。老师平安无事,两个孩子受了伤,所幸并无生命危险。

    说起救出老师的英勇经历,已成为抗震救灾志愿者一员的依西向秋目光平和:“老师平时跟我们就像兄弟一样,他平时就教导我们,要助人为乐。”

    尊重生命,彰显人间大爱

    救灾人员以对生命、对逝者尊重,不放过任何一丝希望。哪怕已经生还无望,仍然要把遗体找到,妥善处理。

    16日上午9时20分,四川消防总队一搜救分队在扎西巷一藏族居民区展开搜救时,生命探测仪突然有了“反应”,通过询问当地居民得知:这栋半垮塌的三层居民楼内确实还有4人在里面,但生死不明。由于房屋损毁严重,其亲属也不知被埋人员的具体位置。经反复搜索只能偶尔搜到非常微弱的“信号”,经过不懈努力,中午12时23分,救援队员在先后吊开3根长达5米的大梁和3块沉重的预制板后,发现了被埋妇女的头发,为防止破拆工具给其造成伤害,队员们就利用双手刨,将压埋在妇女身上的杂物清理开,5分钟后,队员们成功将妇女营救出来,遗憾的是,这位妇女已经遇难。然而,当队员们掀开盖在其身上的被褥时,却惊奇地发现,遇难妇女怀里紧紧地搂着一个男婴,其右臂将婴儿头部死死护住:她在生死关头,用自己柔弱的身躯给自己的婴儿“撑”起了存活空间,可是无情的灾难还是把孩子存活的最后机会给夺走了。面对这个既令人感动、却又残酷的情景,现场所有人都被世上最伟大的母爱深深震撼!

    尽管队员们的努力换来的是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但官兵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更加努力、继续作战。14时24分,令人感动的场景再次显现在营救队员们面前:一位年轻的母亲身体下同样护着一个小男孩。不幸的是,经救援队员现场确认,这对母子也双双遇难。他们本着对藏族礼仪的尊重,用独特的方式结束了这场搜救。众多喇嘛念起经,用藏族最高的礼仪向搜救官兵致谢,为队员们祈祷,并目送着消防官兵转向下一个战场。

    为妥善及时处理玉树地震遇难人员遗体,青海省民政厅15日制定了《青海省玉树县“4·14”地震遇难人员遗体处理意见》,并报青海省抗震救灾指挥部批转下发有关部门和地区执行。《意见》中特别提出,遗体处理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要尊重死者尊严,尊重少数民族丧葬习俗,并做好亲属的安抚工作。

    记者在地震灾区感到:一种精神在灾区弘扬: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一个信念在灾区传递:抢救生命,生命至上!

    新华社青海玉树4月18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