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4月20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周刊

保卫汉语的“战场”上,躺着几个英文缩略词

实习生 杨茜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4-20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NBA,嗯,就或者美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都有一个叫、叫、叫、叫……”在央视体育频道4月11日上午播出的一场篮球比赛中,一向口若悬河的主持人杨健和评论员徐济成频频结巴,因出错而尴尬地笑着。他们在从NBA到“美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的改口中显得有些适应不良。这段解说以《到底是NBA还是美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央视主持郁闷了》为名被上传到多个视频网站,点击率颇高。

    主播们的手足无措,源于4月初国家广电总局向央视等媒体下发的通知,要求主持人口播、记者采访和字幕中,要屏蔽外语及缩略词,如NBA等。如遇特殊情况必须使用,要在外语及外语缩略词后加中文解释。实际上,不仅限于体育领域,GDP、WTO、CPI等外来词也在“屏蔽”范围内。目前,地方电视台尚未接到正式通知。央视主播们还需时间来适应这一禁令,而众多网友早已发出调侃和质疑之声。

    新浪微博上,名为“猫扑”的用户以一幅漫画调侃“屏蔽”之后的篮球比赛解说——画中,一名解说员说:“大家好。接下来为您带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为您直播的美利坚合众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2009~2010季后赛第一场……”另一解说员头冒冷汗地想:“完了完了,第一节比赛已经结束了……”更有网友列举出GSM、CDMA、WCDMA、TD -SCDMA、MP3等外来词的汉语直译,看得人不知所云。

    4月14日,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副巡视员高长力在接受媒体访问时作出表态——外界称广电总局“屏蔽”NBA等外语缩略词,是一种“误读”,“其实不是屏蔽,就是规范使用,我们并非排斥外来文化,而是要求外来语进入汉语后应规范使用”。

    “误读”说一出,更多人一头雾水了:如果“屏蔽”外来词是媒体“误读”的结果,那么外来词究竟还能不能用?《南都周刊》北京采访中心副总监张守刚在个人微博中质疑道:“没看明白为何是误读。广电总局昏招频出,又埋怨什么误读!”

    “中国人说话满嘴英文不是好事,但现在这趋势很难矫正。”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一学生于越说,“当年钱学森先生回国讲课,不用一个英文单词;如今老师讲课,动不动就冒出‘要有一个新的idea’。”

    对于“屏蔽令”,著名语词收集人黄集伟4月16日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表示,语言的形成是一个自动筛选的过程。“比如从禽流感到猪流感,到墨西哥流感再到最后的H1N1,我们对语词的选择有一个自动矫正选优的过程。对尚未定型的新词进行建议是可以的,而对于已经形成的语言习惯,硬性规定是逆潮流而动的。”

    “屏蔽令”的支持者也大有人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教科文卫部主任、高级编辑傅振国认为,新规定造成的不习惯只是暂时的,“如果在NBA刚来到中国时,我们就把它翻译过来并简化,比方叫‘美篮联’,现在是不是也就习惯了呢?”对于翻译名词太长,或没有对应汉语词汇的问题,傅振国认为可以通过创造新词来解决,如“激光”、“电脑”、“手机”等等,都是简单易懂的翻译。

    傅振国自2009年11月25日起在人民网博客上发表“保卫汉语”系列博文,这些文章引发热议,并受到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国家语委、教育部语言司领导的重视与肯定。也因此,傅振国被媒体称为是此次“屏蔽令”的幕后推手。

    傅振国认为,中国人口13亿,学习英语的只有3亿人,不熟悉英语的多达10亿人之众,“作为大众传媒,应该说大多数人都懂的普通话,写大多数人看得懂的汉字。”

    傅振国还指出,大众媒体将外来词汉化,“是法律说的”。2000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第十二条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需要使用外国语言为播音用语的,须经国务院广播电视部门批准。”

    持“使用过度论”的还有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长、南开大学教授马庆株。此前他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吸收外来语的原则是必要性,使用英文缩略词要掌握好度,而现在的使用有点过度。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则对中国青年报表示,关于英文缩略词使用问题,他依旧保留早前的观点,即国家语委对字母词的使用持比较谨慎的态度,可以把一些词语吸收进来,希望能尽快汉语化,以符合中国人的表达习惯。

    媒体的看法也各不同。4月7日的《南方日报》刊文对“屏蔽”外文缩略词赋予了“左的思潮利用技术手段逐步达致反改革反开放的目的”这样的解读。

    围绕“保卫汉语”的交锋,事实上这不是第一桩,类似的争论近年频频发生。

    2004年的“文化高峰论坛”上,著名作家王蒙在《为了汉字文化的伟大复兴》的发言中认为,在全球化的形势下,汉语应当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反对拉丁字母化。此外,如何将外来词引入汉语中、简体字是否需要回归繁体字、我们是否过分重视英语而忽略汉语教育、网络流行语言对汉语的影响等等,各式各样的话题,近年来不断引燃公共讨论,让“汉语危机”这个雪球看上去越滚越大。

    “所有有关汉语危机的讨论都出于民族的一种文化保护心理。”北京语言大学应用语言学研究所博士史艳岚这样认为。

    对本民族语言抱有危机感的,不独一个中国。1994年8月4日,法国议会通过了文化部部长杜邦提出的“关于法语使用的法案”(简称杜邦法),禁止在公告、广告中,在电台、电视台播送节目中(外语节目除外)使用外语。俄罗斯等国也对于大众媒体使用的语言有严格规定。而面对“德语美国化”的威胁,德国倡导纯净母语的语言学家成立了“保护德语协会”,致力于保护德语的纯粹性。但德语是否受外来语入侵问题一直处于争论之中。

    “我们的汉语有几千年的历史,其实是很强大的,不必过于担忧。”史艳岚博士指出,我国大众媒体使用外来词还算规范,大多加有注释和汉语翻译。而在专业性强的媒体上,掺杂较多外来语也并不影响专业人士的理解。她说:“语言是不断发展的,它的形成需要经过一个时间流程,当今世界正处于语词爆炸性增长时期,外来词出现在汉语中有利于我们推广先进的概念,也能推动全民文化水平的提高。”

    谈及如何对待汉语中的外来词,史艳岚说:“我支持字母词和汉语翻译并举。世界上众多的语言文化都是在相互影响下发展到今天的,互相借鉴才能丰富自己。事实上中文词汇也在不断进入外语之中,我们也应该将外来词更好地加入汉语之中。当然,大众媒体应在国家规范下使用字母词,承担媒体的教育推广责任。字母词的汉译工作应该及时、迅速、准确,国家语委和外交部的翻译局可以联合起来做这件事。”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