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5月1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2010上海世博会特刊

世界处处有“中国”

本报记者 林蔚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5-01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古老的黄埔江畔将在未来的 184天内因为 189个国家访客的到来,成为一个小小的地球村落。而在这片浓浓的异域风情中跳动的中国音符,闪烁在各国展馆中的中国元素,正让世界与中国前所未有的亲近与交融

    由著名旅法华裔油画家严培明创作的,以上海儿童面孔为题材的系列绘画作品,竖立在世博园法国馆外的波光水池中。本报记者 刘占坤摄

    “没想到公元732年,这只赑屃(编者注:传说中龙之九子之一,形似龟,好负重,多以驮载石碑形象出现)就爬到土耳其去了!”上海世博会试运营期间,走进土耳其馆的唐女士看到4米多高的厥特勒碑时不禁赞叹,语气里透着自豪,还有几分惊喜。她从未去过土耳其,抱着开眼界的心态想来“走马观花”,结果一上来就被这个国家与中国的渊源吸引了。

    接着逛,这里还有更多的中国元素。“过去”展示部分,丝绸之路的最西端就是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两个文明古国曾经交流频繁;“现代”,互为友好城市的上海和伊斯坦布尔是各自国家重要的经贸中心。更令人欣喜的是“未来”,此处布展以凤凰为图,表现城市的再生。馆方介绍了这一设计的良苦用心:凤凰在土耳其神话中象征着重生,与中国文化里的“凤凰涅槃”如出一辙。

    “以前对土耳其只有一个地理印象,是欧亚交界处的国家,现在觉得一下子亲切起来了。”走出土耳其馆,唐女士感叹道。

    极力表现这种与中国及中国文化“亲切感”的,不仅仅是土耳其。世博园区内,富含中国文化寓意的建筑造型,体现与中国经贸文化交流的展品,随处可见的“你好”、“中国”等汉字……信手拈来皆有中国元素。不光展馆建在中国的土地上,心也为这个融汇了古老与现代的文明着迷,一个个熟悉或陌生的国度都在拥抱中国。

    傍晚,世博园里华灯初上。游客张宁手拿相机站在波兰馆前,却几乎忘了按下快门。“太漂亮,太漂亮了!”他连声赞道。波兰馆的造型灵感来源于剪纸艺术,建筑外墙遍布繁复精美的镂空雕花。白天,阳光透过镂空的雕花射入,在展厅中留下斑驳的光影;夜晚,变幻的室内光线穿过雕花,呈现出美妙的立体剪纸造型,很多游客称其为“最精致的展馆”。

    波兰馆的3名年轻设计师表示,选用剪纸造型,是因为剪纸也是波兰的传统艺术,与中国剪纸非常相像,可以巧妙地将波中文化连接在一起。

    西班牙人则在素材上费尽心思。西班牙馆的波浪式造型极具眼球吸引力,仿佛弗拉明戈舞者飞扬的大裙摆定格的一刹那。配合造型的灵动飘逸,整座建筑采用天然藤条编织的藤板作外立面,呈鱼鳞状排列,既美观又坚固。更巧妙的是,这些藤板颜色深浅不一,抽象地拼搭出“日”、“月”、“友”等汉字。馆方介绍说,这8000多块藤板均在孔子的故乡山东制作完成,不经过任何染色,藤条变色的秘诀是,用开水煮5个小时变成棕色,煮9个小时接近黑色。

    建筑中的“中国”直观明了,深入内部,游客们还能发现,许多展馆的内容设置也富含中国元素。

    巴基斯坦馆的芒果图片勾起了很多老人的回忆。1968年巴基斯坦外交部长埃尔沙德·侯赛因访华时,给毛泽东主席送来了巴基斯坦芒果。后来毛主席将这些芒果送给各条战线的群众,成为当时一件盛事,并使得塑料仿真芒果热销。此次,巴基斯坦馆特地选用仿真芒果的图片,作为巴中友谊的见证。

    阿尔及利亚馆展出的一件蓝色老工装吸引了大学生李昌昌。文字介绍说,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水手就穿着这种款式的工作服。后来在与港口工人的物物交换中,蓝色工装被引入了阿尔及利亚,当时算是豪华服装,名曰“中国蓝”。从上世纪50年代发展至今,这成为地中海沿岸城市居民几十年来常穿的淡蓝色西装的别称。有意思的是,在上海本地,如今已难寻“中国蓝”工装的踪影。

    “之前觉得阿尔及利亚是个非常遥远的国家。”李昌昌感慨道,“现在才知道,原来早在二战时期,中国文化就已经播撒到了当地。”

    世博园区是世界的一个缩影,这里丰富多彩的中国元素,也是中国文化、中国影响传遍世界的一个缩影。

    华裔油画家严培明所作的上海儿童画像,是法国馆的一个吸引人之处。浪漫的法国人还专门为上海世博会制作了一款香水,主香很“中国”,那是上海市花白玉兰的气味。

    排队进入新西兰馆的观众,一边等候一边欣赏着外墙LED屏上的新西兰介绍。片子最后,一群新西兰人聚在一起,齐唱《茉莉花》,熟悉的旋律引发中国观众会心一笑。优美动听的《茉莉花》可是上海世博会的大热门,有报道说,联合国合唱团正在紧锣密鼓地排练这首歌,以期在联合国馆开幕时献上最高水准的演出。

    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馆里的中国元素更是随处可见。以“遣唐使”为中心的展区,展现了中国文化在日本千年传承的历史演进。传统木制剧场区,每天都要上演大约35场反映日中友好和日中共同拯救朱鹮活动的音乐剧。“拯救朱鹮的故事,是日中两国关系史上的一段佳话。我们演绎这个故事,希望让日中两国更多的人走到一起,共同应对未来挑战。”日本相关官员称。

    美国馆里,明星纷纷说“你好”道“欢迎”;以色列馆再现了犹太人的上海生活史;西班牙馆的“小米宝宝”惹人喜爱;澳大利亚馆则有讲述澳中女性工作生活的影片《姊妹》……参观一个个展馆,“造访”一个个国家,游客们会发现,世界在拥抱中国,中国也早已融入了世界。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