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5月2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2010上海世博会特刊

老外成为世博园别致风景

本报记者 刘世昕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5-02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漂亮的斯洛伐克女孩成为人们争相合影的模特。本报记者 李建泉摄

    “昨晚没睡好,因为今天开园,第一天上班,我‘纠结’得不行。”用“纠结”这个词的是德国姑娘朱丽叶,作为德国馆的工作人员,未来半年,她将用中文向观众讲解她所负责的“绿色科隆”项目。会用“纠结”,让中国人觉得她的中文挺地道。

    朱丽叶还是大学生,曾在山东大学短期学习过中文,当听说上海世博园德国馆要招募懂中文的德国人时,她就报了名,而得到这个职位的代价是,她要休学一段时间。

    尽管在很多外国人看来,朱丽叶已经差不多算得上是个中国通,在济南住了一年多,去过中国的很多城市,说一口还算流利的中文,但要真正在世博园里做讲解员,每天说不定要面对几万,甚至更多的中国人,朱丽叶还是有些担心,那么多人,会问什么问题,答不上来怎么办,听不懂怎么办?

    虽有顾虑,朱丽叶也挺兴奋。这半年里,她能遇到多少中国人呀,而且是来自中国的各个地方。

    朱丽叶负责的“绿色科隆”是一个体验式项目,随着观众的手靠近或远离屏幕,屏幕中会出现不同时期科隆的景象,也是科隆历经的一场可持续发展变革的过程。朱丽叶奇怪的是,许多观众似乎对科隆是德国“最绿的城市”这个话题不是很有兴趣,而是会高兴地指着屏幕上科隆的标志性建筑科隆大教堂喊,“快看,科隆大教堂”。

    朱丽叶说,她不理解,在德国,科隆最有名的并不是教堂,可为什么中国人会对它这么熟悉?没人能回答这个问题。朱丽叶也只好自嘲地说,看来自己还不是很了解中国人,称不上是中国通。

    这个欧洲来的女孩对世博园也很新奇。在工作之余,她最先看的是法国馆。法国跟德国是邻居,对德国人来说,去趟法国算是容易的事,已经到过真实法国的朱丽叶为什么还会去参观法国馆呢。朱丽叶说,确实,她对法国并不陌生,她去法国馆是因为那里的风格与德国风格完全不一样。德国馆里,技术的东西要多些,而法国馆则有更多时尚的元素。

    目前尚未看到官方有具体的统计数据,究竟有多少外国人在世博园里服务。但除了场馆、展品、美食、宝物以外,这些在各个场馆里的工作人员、演艺人员也成了一道风景线,也是中国人看世界的窗口。特别是一些俊男靓女往往成为游客们竞相拍照的对象。

    走在世博园里,菲利斯维和她的同伴们浓郁非洲特色的打扮总会引来游客的“围观”,他们总会热情地接受游客们的拍照要求。菲利斯维所在索维托合唱团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合唱团之一,尽管大多数中国人并不熟悉他们,但在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上,他们演唱的《一颗心》让观众们记忆深刻,这也是他们第一次在中国演出。

    菲利斯维和她的同伴们去过欧洲,也去过美国,广袤的非洲就更不用说了,所以这次中国之行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梦幻之旅。开幕式演出后,他们就在打听,从上海到北京要用多长时间,因为他们最期待的是去看长城。

    上海的繁华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因为在他们的国家,大多数关于中国的印象,要么是关于农村,要么是关于古建。所以在他们的记忆中,中国应该到处都是故宫那样的建筑。没想到上海是一个时尚的大都会,高楼林立,像纽约。

    菲利斯维说,团里的男孩子们都被上海到处炫动的IT技术征服了。一位男孩子跟她说,他在上海看到的IT技术已经跟美国同步。菲利斯维不懂IT技术,她和合唱团里的女友就想去上海市区的大卖场。

    世博园里很多国家都在展示他们精美的传统美食,可对菲利斯维和她的朋友们来说,整个世博园里最好吃的是中国的面条,那种装在盒子里的方便面,特别是牛肉面。

    菲利斯维说,虽然是第一次来中国,但早已熟悉中国,因为身边到处都是“中国制造”。

    成为世博会荷兰馆的实习生让多米丽计划中的亚洲之行至少提前了10年。去亚洲旅行这样庞大的计划至少要在工作很多年后才能成行的事,多米丽在已经还是学生的时代就做到了。

    多米丽的工作是在荷兰馆里现场为参观者制作华夫饼,这是荷兰最著名的小点心。当有客人询问时,她会告诉客人,这不是早餐,而是专门配茶和咖啡的小点。在荷兰,制作华夫饼差不多就像中国人包饺子,大家都很擅长。

    在多米丽现场制作华夫饼的小摊上,跟她搭档的是一名中国女孩。多米丽教会搭档如何做正宗的华夫饼,而中国女孩要教她基本的汉语。3个月的合作,多米丽一定可以用汉语向中国客人介绍华夫饼。

    没有远行经历的多米丽说,如果有空,她最想去非洲馆和中国馆,这两个国家与欧美国家文化差异最大,对她来说最新鲜。

    本报上海5月1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