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5月6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特刊

越过时间,让现在与未来对话

——专访时间芯片活动终审评委约翰•奈斯比特夫妇
本报记者刘坤喆文 实习生杨姣摄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5-06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奈斯比特夫妇写给本报读者和“时间芯片”征集活动的寄语:“在你生命中,不管你想实现什么,都倾听自己真正的心声。”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活动,担任评委可以借机获知年轻人关于未来生活和未来城市化的想法,因此我们欣然接受。”奈斯比特笑着告诉本报记者。而那个非常有趣的活动就是世博会青年周“时间芯片——全球青少年未来城市创想征集”活动。

    在世界范围内,约翰·奈斯比特是一个响亮的名字。他的著作《大趋势》准确地预测了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价为“书中没有一条预言错误”。“未来学家”一词从此不可避免地与他紧密相连。

    身为上海世博会青年周“时间芯片”活动终审评委的奈斯比特夫妇(见上图),将以怎样的标准评判青年关于未来的作品?他们对未来城市生活的趋势有何预测?5月3日下午,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奈斯比特先生及其夫人多丽丝·奈斯比特。

    “时间芯片活动可使青年就自己的国家、城市、生活以及他们今天的所作所为将对未来产生何种影响展开认真的思考,因此很有意义”,奈斯比特夫人认为。她还表示,“我们将以国际化的标准来评判这些作品。这次活动实际上就是同未来的一次沟通,所以我们的基本评判标准是,作品所传递出的信息要充分体现出‘沟通’”。奈斯比特先生也表示,“我们将很认真、很严格地对待参赛作品”。

    事实上,“时间芯片”活动受到了1938年纽约世博会前推出的“时间仓”活动的启发。奈斯比特夫人认为,时间是现在同过去、同未来进行交流的最大障碍,而“时间仓”的做法其实就是在扫除时间障碍,进行时间之旅,是现在同未来进行直接交流。

    在城市人口超过人类总数一半的21世纪初叶,城市承载者人类文明的成果,也在人们的压迫下喘息、挣扎,但各国城市化脚步却无法停歇。如此现状,人——城市——环境三者如何和谐发展?这是当代人和他们的子孙无法回避的问题。

    那么,在未来学家眼里,未来人类城市生活将会怎样?

    奈斯比特先生认为:“就像全球化一样,城市化是一个必然会发生的过程,因此很难简单评价它的好与坏。我们必须充分意识到,很多城市化的负面影响是由‘人的大量聚集’产生的。”奈斯比特夫人表示,“城市化是经济进步的一个必需过程,因为只有‘人的聚集’才能创造和发展进步的机制”。

    她认为,中国的城市化问题可以通过“农村的城市化”来解决,从而缓解大城市的压力:“在欧洲,城市的形成往往从建教堂开始,教堂就像一块磁铁,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在西方城市化进程中,教堂扮演了重要角色。而在中国,这个角色可由企业家开办的工厂或公司来扮演,它们不仅带给人们作为城市生活基本需求的工作机会,还带来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从而逐渐形成一个社区,再发展成为农村地区的城市”。

    而我们的生活又将面临怎样的变化?今天的报纸、石油,届时是否会消失?转基因食品是否将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主流?

    奈斯比特先生认为:“简单化的思维方式并不可取,我们的生活发展趋势并非‘非此即彼’,有了这个就不能有那个,而是将有多种事物的融合、并存”,“可以确定的是,这种融合的方式将肯定和今天不同。比如届时我们生活中可能会有更多的数字信息,更少的印刷媒体,但后者并不会完全消失”。说到这儿,他幽默地插了一句“不过中国青年报会一直存在下去”,之后哈哈大笑。

    “我们所关注的,是这种新的融合将会怎样发展,各种事物将如何相互补充。不仅媒体如此,交通、传播等领域也都将如此”。“而且,未来依然存在的报纸将肯定是最优秀的,报纸业将出现‘少而精’的局面,因为那些能在媒体传播‘大战’中生存下来的,必是最好的”。

    对于石油的明天,奈斯比特夫人说,“我们认为,解决方式不应局限于解决事物本身,而应着眼于寻找新的机会。”奈斯比特先生进一步阐释,“人类不能找到更多的石油,却可以不断研发出新的替代能源,如电能、氢能。这些不同形式的能源将融合一段时间,然后其中一部分将逐渐超越另一部分。”

    很多人对转基因食品持怀疑态度,但奈斯比特先生却认为:“我们必须支持转基因食品,否则人类就将挨饿。它是世界人口不断增加、食物需求不断增长的答案。以地球现有的土地和水资源,如果没有新技术的帮助,我们就无法养活迅速增多的世界人口。因此,我们无法忽视转基因食品。”

    本报北京5月5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