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5月13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数字青年
博客观察

和“非网民”不搭界的网络民意

王尧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5-13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抱着笔记本电脑,坐在湖边的阳光下,利用无线上网在写作业,是件舒服的事。在今天中国的大学里,交作业已经都是固定格式的打印文本,手写的作业还有多少老师会看?

    在北京中关村,有数字精英们创造的财富数字的神话。电脑,在他们手下,就如同工人和农民的传统生产工具:斧头和镰刀。

    在北京的办公楼或者写字楼里,有着搭上信息高速路的数字青年们。一些电脑背后的人发布说,中国的网民有4亿了,这是个权威的官方说法。

    如果此刻,你在网上读到这篇文章,我的问题是:请你看看四周,你的身边,谁不会上网?谁从来没有用过电脑?谁是中国非网民的大多数?

    估计你是不容易找到的,我也一样。直到最近在北京,我真的碰到了一个不会上网的中国非网民,才知道一个非网民在今天的中国是多么弱势。

    她是一位来自新疆石河子的退休女工,来北京反映问题,叫她杨姨吧。杨姨认真地问我:“我们当地局长告诉我,中国的法律书是两本;给当官看的,是一种;给你们老百姓看的,是另一种。你读书多,告诉我,这个当官的说的对不对?”

    杨姨这位“非网民”被别人告知:“你的问题想解决,只能找互联网,只能上网。”她问我:“我到了北京,到哪里能找到互联网?”

    “在转型期中国没有街头暴力,首功是互联网。互联网成为转型期中国民众最好的缓冲器。”这是中国一位管互联网的高级官员的话。因此,中国一些官方网站的负责人希望,变“上访”为“上网”。但是在4亿网民之外,中国9亿非网民怎么办?

    数字鸿沟是国际上对网民和非网民,在互联网时代得到信息差距的形象表述。我无法想象,中国4亿网民和9亿“非网民”之间的鸿沟有多深。

    目前,各种版本的“网络民意”和“网络舆情”,只是中国部分可上网的网民的,部分爱表达的网民的意见。这其中不包括,网民中潜水不发言的大多数,更不包括中国9亿非网民的表达意见。

    如果政策制定者的视野里,总出现中国9亿“非网民”的形象,这个社会的数字鸿沟就会小一些。我们认同的趋势是,中国的非网民在逐渐成为网民。但是,在非网民占主流的今天,大多数人的利益不能被忽视。

    话题回到你的身上,当都市里奔波的你,如果真的有一天,厌倦了都市写字楼的生活,要回到你的家乡时,请别忘了,带上电脑,把你的家变成村里一个小小的数字图书馆吧。告诉更多不会上网的人,网络可以做很多有意义的事。因为,减小数字鸿沟不是简单的事情,责任不仅仅在政府。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